場外交易市場建設雛形顯現
統一監管的場外交易市場雛形已經日趨明顯。證券時報記者日前獲悉,圍繞監管層提出的“頂層設計”概念,場外交易市場將形成以新三板市場為主、券商自建柜臺交易市場(OTC)并行、各地股權交易所為輔的多層次交易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新三板市場重點培育園區高科技創新企業,未來將主要對接創業板市場;OTC市場重點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未來將對接中小板市場,而各地股權交易所將形成“粉單”市場。
券商擔綱主角
去年,國務院發文要求清理整頓各類交易場所,禁止類證券和類期貨交易,此次清理整頓還有一個更為深刻的含義,為即將出爐的全國場外交易所做準備。
記者獲悉,監管部門日前對廣州兩家產權交易所進行了摸底。
“所透露的信息已經明確了產權交易所未來的命運,股權類交易納入統一監管已成必然。”一位參與此次摸底的產權交易所人士透露,“采用 類股票交易所 的份額化募集發行后連續集中交易模式將面臨整頓的局面。”
與此同時,產權交易所整頓股權類交易,也意味著券商的話語權重新得到確立,將成為場外交易市場的主角。
“在各地交易所市場發展混亂的情況下,券商并沒有廣泛參與到地方交易所的推薦掛牌工作中,這也引起了相關部門對監管難的顧慮。”國泰君安證券相關人士表示。
事實上,這也是監管層日前在浙江嘉興舉行閉門會議時,強調場外交易中券商中介作用必不可少的原因。
新三板對接創業板
目前,新三板模式已接近定案,即在中關村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即新三板)的基礎上成立全國場外交易所(或稱“全國場外交易市場”)。從市場交易制度來看,監管層傾向于選擇臺灣模式以實現快速擴容,最終目的是實現新三板市場與創業板完全對接。
監管層對此的表述為“建立和完善各層次市場間的轉板制度”。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是為新三板公司開辟轉板綠色通道。參照臺灣的經驗,所有準備上市的企業都必須先上興柜市場。按此操作,類似將新三板搭建成強制性的預備市場,而這將對A股產生深遠影響,一些證券市場長期以來形成的弊病,比如新股“三高”發行或許能得到根本性解決。
據記者了解,新三板2012年第一次工作大會日前在廈門召開,與會代表重點討論了國泰君安提交的臺灣柜臺交易市場考察報告和長江證券提交的臺灣興柜市場做市商制度調研報告。可以預見的是,該模式若最終成行,將取代發審制下的轉板方式成為創業板快速發展的主要模式。
為了鼓勵該市場做大,新三板市場已確立實行做市商制度,并且允許主辦券商開展直接投資業務,建立掛牌企業股權激勵試點,并將適度擴大合格投資者隊伍。
OTC對接中小板
此外,各區域仍將陸續推進以券商為主導的柜臺交易市場。
“券商自建的交易平臺對接的主要是中小板,為中小企業融資服務。”一名向監管層匯報試點方案的券商代表透露。
此外,包括海通證券、宏源證券等多家券商人士也提出,除允許券商自建OTC市場外,做市商制度也納入其中。
“我們希望能夠將具有較高自由度的OTC市場作為銷售平臺,允許將個性化產品向合格的投資者銷售。”海通證券相關人士表示。
事實上,中小企業私募債、股權信托等類證券產品也有望納入到該市場內進行交易。證監會主席郭樹清在嘉興開會時表示,后續將允許進行相關試點研究。
“總而言之,券商的中介作用被放大了,意味著要在場外交易市場充分扮演組織者角色,風控要求無疑提高了,也可以說這是一種挑大梁的職責。”中國證券業協會相關人士表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