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勢增倉29億股 年報揭秘險資最愛銀行股
隨著年報的陸續披露,保險資金的抄底行為已“昭然若揭”。
截至4月9日,已有1382家A股上市公司披露2011年年報,其中共有368家公司的十大股東名單中出現了保險機構的身影。公開信息顯示,這些險資“重倉股”在去年四季度大多不同程度被保險機構增持或新進持有。
“保險資金的投資動向確實值得注意,僅四家上市險企的投資資產規模就已高達3.2萬億人民幣,龐大的資金規模加上穩健的投資風格,險資已經不折不扣成為股市風向標。”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據Wind金融資訊統計,368只險資重倉股中,去年四季度被保險公司增持的有196只,不變的為97只,僅有75只個股被險資減倉。
“去年底不少保險機構確實有加倉股市的行為。”滬上一家保險公司的投資負責人向記者表示。
銀行股最受青睞
根據已披露的上市公司年報和Wind統計,去年末保險公司在368只重倉股的持股總量約為390億股,持股市值約為4621億元。同比去年第三季度分別增長了29億股和678億元。
其中金融保險板塊顯然是險資重倉的“聚集地”。
相關信息顯示,截至2011年12月31日,保險公司十大重倉股分別是中國人壽(601628.SH)、農業銀行(601288.SH)、工商銀行(601398.SH)、建設銀行(601939.SH)、民生銀行(600016.SH)、中國銀行(601988.SH)、深發展A(000001.SZ)、中信證券(600030.SH)、中國石化(600028.SH)與南方航空(600029.SH)。
其中,除了中國人壽本身即為一家保險集團絕對控股的保險股外,其余九只險資重倉股中的六家均為清一色的銀行股。
而在去年四季度各路資金上演的“抄底大戲”中,險資買入最多的仍是金融股。
記者統計發現,按照股份計算,去年四季度被險資增持最多的十只股票中,就有三只為銀行股。
其中工商銀行高居榜首,一共被增持123446.6779萬股,其中,僅中國平安人壽旗下的傳統-普通保險產品一家,就一舉增持工商銀行49910.26 萬股。
此外,生命人壽旗下的傳統-普通保險產品新進38677.16萬股,中國人壽旗下的分紅-個人分紅-005L-FH002滬則新進買入34859.26萬股。
若以工行去年四季度每股4.21元每股的加權平均價計算,險資在該股的增持金額約為52億元。
增持股份數量排第二的是農業銀行,增持股份共計81797.4928萬股。其中,中國平安人壽旗下的傳統-普通保險產品增持67063.74萬股,中國人壽旗下的分紅-個人分紅-005L-FH002滬增持14733.75 萬股。
根據農行去年四季度每股2.60元的平均股價計算,險資的增持金額亦有21.27億元。
興業銀行(601166.SH)雖未進入險資十大重倉股,但去年四季度因為中國人壽旗下分紅-個人分紅-005L-FH002滬新進入9713.77萬股,成為保險資金當季買入數量排名第四位的個股。
預示行情向好?
“我們確實比較偏愛銀行股,但與其說有‘銀行股’情結,還不如說我們更推崇大盤藍籌股。”上海一家保險機構投資負責人向記者如此解釋。
事實上,除了三只銀行股,去年四季度險資增持最多的股票還包括南方航空(19867.8508萬股)、方正證券(9708.6242萬股)、中國中冶(8416.8523萬股)、上汽集團(7304.7584萬股)、中國國航(6650.3468萬股)、萬科A(5344.6602萬股)和中國石化(4040.8萬股),全部為清一色的大盤藍籌股。
“一方面是投資風格穩健的緣故,再加上資金量大,我們險資的投資標的首選大盤藍籌,很少買中小板或者創業板的股票。”上述保險公司投資負責人告訴記者,而銀行股因為市盈率低、業績良好,最受險資青睞。
“銀行股只有十倍左右的估值,而且業績不錯,完全具備價值投資的條件。”他認為,即使國內銀行股分紅并不多,但是盈利能力卻是明擺著的,“我們險資沒什么資金贖回的壓力,耗得起時間,完全可以把銀行股當做債券拿著,拿十年都可以。”
無獨有偶,工商銀行近日就可轉換公司債券配發的“關于股份變動情況的公告”,則揭示了保險資金在2012年一季度對銀行股繼續厚愛有加。
上述公告顯示,“中國平安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傳統-普通保險產品”一季度持股數量由2011年12月31日的19.998億股增至今年3月31日23.217億股,再度大增3.219億股,耗資約14億元。
與此同時,中國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兩只險資產品也在一季度增持工商銀行,分別增持了8700萬股和1.06億股。
“保險資金頻頻抄底銀行股,預示著接下來行情可能會向好。”上海萬永投資董事長劉振濤向記者表示。
據其分析“從2007年A股6124點見頂以來,這輪熊市已經歷時55個月,接下來行情走牛的概率會越來越大。目前銀行股已明顯低估,向上概率越來越大,而牛市初期從全球范圍來看,都是由金融股、銀行股帶動的。”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