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市監管風暴迅速全面鋪開 規范發展面壁圖強
今年,發展和規范是債市的兩大關鍵詞。
今年4月,由丙類戶引發的債市監管風暴迅速全面鋪開。券商資管、基金專戶和信托計劃等3類產品在銀行間債市開戶被暫停。此后,更對債市交易和清算進行嚴格的控制,對銀行間債市的交易、清算等展開全面的監測,以防范交易中的風險。
從定價估值機制的完善,到深化短融、中票等市場化發行的改革,從嚴禁第三方過券到禁止同一金融機構法人的所有債券賬戶之間的交易,從企業債發行方式改為簿記建檔到采用券款對付的清算方式等,這一系列舉措的目的都在于封堵債市灰色利益輸送,縮小一二級市場價差。
今年債市發展的步伐明顯放緩。債券市場交易量與發行量遭遇了近年來罕見的大幅下滑。央行統計數據顯示,今年前3季度,銀行間市場凈價成交額35.41萬億元,與去年同期的53.8萬億元相比下降34.18%。今年前3季度,我國13.96萬億元的社會融資規模中,企業債券的分量明顯減少。
進入下半年,尚未恢復元氣的債市又迎來了資金面的重壓。6月過后,央行力圖通過“鎖長放短”的公開市場操作調節流動性,矯正市場資源的錯配,著力于“降杠桿”。這一新的調控思路,改變了市場對于流動性的樂觀預期。
債市收益率水平飆升到了近年來的最高點。目前,債券的絕對收益率來看已經突破了歷史高點,國債1、3、5、7、10年品種達到了2006年以來的最高水平,分別在4.15%、4.48%、4.49%、4.58%和4.66%附近。
隨著市場制度的完善,債市的定價功能開始體現,成為反映市場風險的過程。作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債市迎來了發展的重大機遇。
(陳果靜)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