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毅:觀望“經濟結構轉型” 看好債市投資機會
導讀:在調結構方面,沈毅對中國經濟支柱能否由房地產為代表的傳統產業轉型到新興產業持觀望態度。他認為,中國現有的科研體制及融資環境和美國全然不同。這使得新技術、新材料等關乎國民經濟發展效率的關鍵領域很難產生引領性的成果。唯一的機會在于新技術應用所導致的商業模式創新,這在中國會形成一定的市場機會。
“近期,債券市場信用利差正在擴大,投資者對低等級債券的信用質量正產生更多懷疑,信用收縮跡象明顯。部分債券品種,尤其是私營公司債券收益率上升較快,反映出市場風險正在集聚。”方正富邦基金管理公司投研總監兼固定收益團隊負責人沈毅近日在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對經濟結構轉型
持觀望態度
“目前階段的貨幣收縮特別考驗決策層的智慧。經濟好時,由于市場有資金需求,央行出于控制通脹的考慮而提高利率是正常的。而在目前經濟杠桿已經很高的背景下,貨幣政策收縮則是另外一回事。”沈毅認為,出于對經濟前景的擔憂,銀行收縮放貸意愿,社會總需求變差,在經濟下行趨勢下去杠桿,如果節奏控制不當,將導致資金及經濟領域的一系列問題,甚至整個社會資金鏈都會斷掉。“海南房地產市場長達十幾年的低迷就是前車之鑒。”
在調結構方面,沈毅對中國經濟支柱能否由房地產為代表的傳統產業轉型到新興產業持觀望態度。他認為,中國現有的科研體制及融資環境和美國全然不同。這使得新技術、新材料等關乎國民經濟發展效率的關鍵領域很難產生引領性的成果。唯一的機會在于新技術應用所導致的商業模式創新,這在中國會形成一定的市場機會。
畢業于清華大學國民經濟管理專業的沈毅,特別強調經濟和市場判定的約束條件。在他的投資框架里,任何價值都不是孤立的,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下,資產的相對價值也會發生變化。而在目前中國經濟所面臨的穩宏觀、放微觀、調結構等諸多問題中,沈毅最關注的是中國經濟去杠桿問題。他認為,這個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將影響中國經濟能否順利走出困境。
更看好債市投資機會
沈毅認為,目前債券市場收益分化主要有兩方面原因:一是部分行業本身產能過剩帶來的利潤下滑。二是企業本身負債較高。投資者出于對資金的擔憂,開始懷疑相關企業的償債能力。
對于下半年的市場走勢,沈毅認為,“十一”前后,隨著改革措施的逐步明確,不確定性因素的消除,中國資本市場仍存在一定的投資機會。而在中性偏緊的貨幣政策背景下,他現在最關注投資方面的驅動力。“現在已初步判斷,財政政策未來將有可能優先考慮地產和鐵路,這或許也是近段時間以來,周期股逐漸回暖的主要原因。如果未來傳統產業真能起來,小盤股的行情可能就要切換了。在這樣的背景下,上半年排名靠前的基金品種可能面臨調整。”
沈毅認為,在經濟不好時,投股票永遠是投機,相對于股票市場,他更看好債券市場的投資機會。“未來,股票市場的投資機會可能更多的體現在那些被低估的現金流類股票。現在是固定收益基金建倉的理想時期。目前的經濟趨勢雖有下滑但幅度不是很大,加之目前資金比較緊張,債券收益率相對較高,建倉比較劃算。”
去杠桿決定經濟走向
經過近一年的觀察,沈毅認為,以“克強經濟”為代表的新一任政府的政策取向與過往有很大不同。政府調控方式正逐步向挖掘市場自身力量的方向邁進。而在資本市場對克強經濟“穩宏觀、放微觀、調結構”的正面解讀里,仍有對去杠桿或壓杠桿政策后果的擔憂。“市場擔心,如果政府不再搞大規模的經濟刺激,新型城鎮化、城投項目后續所需的大量資金,能否在盤活存量的方向下,靠政策調節順利實現?目前,市場的無風險利率近4%,信貸成本約7%,在資金成本較高的背景下,宏觀經濟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是有制約的。”
從事投資行業16年,沈毅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邏輯體系。在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方面,他坦承自己是右派,相較于政府,他更推崇市場自身的力量。而研究資本市場的方法論方面,他更傾向于從宏觀入手,由此展開對市場價值的挖掘及相應的投資策略。“在這個分析框架里,首先關注大的經濟格局走向,例如全球經濟,尤其是美國和其他發達國家的近況,在此基礎上,聚焦中國經濟。而在分析的時間維度上,除了需要密切關注勞動力和負債等長期制約中國經濟增長的因素外,也關注未來12個月內,通脹、滯脹及通縮等相關指標。”
原標題:現在是債券基金建倉的理想時期
(作者:孫曉霞)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