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債擴容杯水車薪 城投債仍帶病唱主角
評級機構預警地方融資平臺信用風險,不排除違約可能性
地方債擴容再次向市場釋放一種信號:緩解地方融資難題,地方債全面開閘大勢所趨。
中央在拓寬地方政府自主發債試點的同時,地方政府債務的快速擴張以及積累的風險也愈發引起有關部門重視。數據顯示,僅6月份,信用債被下調次數已經高于去年全年。更值得關注的是,從地方融資平臺的融資比例分析,城投債融資比例也已高于12%。
在此背景下,關于地方債風險的管理辦法呼之欲出。國家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表示,有關地方正在研究完善債務管理制度。在陸家嘴論壇上,銀監會主席尚福林透露,銀監會正在抓緊研究規范地方債管理的辦法。
債務“顯性化” 打消“隱性擔保”預期
試點擴容后,相當于債務中顯性部分增多,后期利于債務管理。
與前面四省市(上海市、浙江省、廣東省和深圳市)一樣,7月4日擴容的江蘇省、山東省兩個省,同樣具備了經濟發達、稅源豐富、財政收入穩定的特點。市場預測,相比城投債“隱性”特點,地方債的進一步擴容,將使債務更加透明、顯性,從而化解兌付風險。
“地方自行發債,以地方政府作為發債主體,以稅收、非稅收入等作為還款來源,這是比較明晰的一個顯性債務,試點擴容后,相當于債務中顯性部分增多,后期利于債務管理。”中國政法大學財稅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說。
目前,我國地方政府的債券主要由財政部來代理發行。從2011年開始,財政部在上海、廣東、浙江和深圳四地試點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規模從2011年的229億元上漲到2012年的289億元,呈逐年遞增的趨勢。
在債券的品種上,試點省(市)發行的政府債券為記賬式固定利率附息債券。2013年政府債券期限為3年、5年和7年,試點省(市)最多可以發行三種期限債券,每種期限債券發行規模不得超過本地區發債規模限額的50%(含50%)。
市場分析,今年財政部在試點地區擴容的同時,自行發債的規模也將有所擴大。消息稱,今年地方政府自行發債的規模將達到700億元,與去年相比大幅增長。
對此,施正文表示,債務規模增加,也就意味著支出增加,債務主要用于建設支出,彌補地方政府融資需求。
“但是在今年的宏觀環境下,這兩個試點地區的發債規模也不會太大,主要還是中央一方面在控制地方債的整體規模,另一方面也在控制支出,采取厲行節約的態度,所以即使達到700億元,對上述兩個地方來說,也在承受范圍內。”施正文表示。
以江蘇為例,江蘇省財政廳日前公布的數據顯示,6月,全省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650.86億元,增長14.9%。
1~6月,全省公共財政預算收入累計完成3368.84億元,增長13.2%。其中,稅收收入完成2755.99億元,增長14.8%,稅收占比為81.8%。
那么,這個發債規模又會對市場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仍以江蘇為例,今年前4個月,200個省級重大項目完成投資1240億元,占年度計劃的28%;62個計劃今年新開工項目已開工25個,開工率40%以上,開工個數和開工率都為歷史同期最好水平。
粗略計算,江蘇全年的投資規模達4000多億元,除去財政收入的投資,社會資金至少需要1000億元,而上述發債規模似乎也并不足以解決資金需求。
對此,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志勇告訴記者,地方發債增強了債務的透明度,打消了債券市場對“隱性擔保”的預期,使得地方債市場定價能準確地反映地方政府的債務風險,便于統一管理。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