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杜絕評級亂象
中國第一家評級機構的逾20年的發展進程,也是我國評級業從小到大的一個縮影。
“金融危機后,評級業越來越受重視,中誠信走到今天,我還算比較滿意,但還不是最滿意,主要在于信用評級的市場環境,一些評級還是偏高。”對于目前的評級亂象,中誠信集團董事長毛振華深有感觸。
隨著中國債券市場的快速擴容,作為中介機構,評級機構的生意理應更加紅火。但一個奇怪的現象是,原先是業內份額第一的中誠信,其增量的市場份額卻不斷下降。
記者查閱財匯數據顯示,過去一年間,在企業債市場上,鵬元異軍突起,市場占有率超30%,排名第一,而中誠信的份額為24%左右。
“債市不好時,我們反而是第一,現在市場好了,我們反而下降了。”毛振華無奈地告訴記者,中誠信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
這是一家評級機構最真實的感受,事實上,這也引起了監管機構的注意。
此前,主管企業債的發改委曾明文指出,為防止以高評級招攬客戶,“以價定級”等現象,將進一步規范信用評級管理,防止評級虛高。盡管監管層曾三令五申,但至今沒見對違規評級的一例處罰。
事實上,一些市場參與者急功近利、不恪守職業道德等,都是外界認為造成評級亂象的原因,但在毛振華看來,其中的原因更為復雜。
毛振華認為,很多分析師的水平實際是很高,但最后給出的評級結果卻不科學,就是由于多方面的壓力。他表示,監管層和承銷商,都要求達到一定的評級才能發債,無形中為評級造成了一定的門檻,對評級機構的外部壓力很大。
“評級機構賺取的利潤最少,是最不愿意給高級別的。”他表示,杜絕評級業的亂象,不是評級機構一家的能夠改變的,評級亂象的治理,還是需要監管層和投資者等各方面的努力,來改變目前的市場環境。
除此之外,對于打破評級亂象,監管層也在做出新的嘗試,比如建立中債資信投資人付費的新型評級機構,加大市場競爭,打破行業壟斷。
此外,完善評級業的監管,也頗為重要。央行行長周小川曾經表示,評級監管還有一些工作需要開展和完善,要求在方法論和評級程序方面提供充分的透明度;要有詳細的歷史記錄,使公眾和市場參與者能考核評級機構評級效果的優劣等。
毫無疑問,只有打破了評級亂象,評級行業才能健康發展,但這種現象的出現也是必然,或許正是評級業走向壯大前必須上的一堂課。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