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企業債發行規模跌入谷底 城投類首當其沖
中央國債登記結算公司最新公布,今年5月份,企業債共發行19只,累計金額197.5億元,環比減少六成,同比亦下降將近四成,創下2011年11月份以來最低水平。
去年末以來,監管部門出臺了一系列強化債券監管的政策,加之4月中旬爆發的債市稽查風暴,對債券發行節奏產生了沖擊,其中尤以城投債為主的企業債首當其沖。
監管持續升級
從2012年12月份開始,監管部門推出了一系列關乎債券市場的新政,市場人士忙于“消化”政策,發行節奏隨之趨緩。
最早在去年12月20日,發改委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強化企業債券風險防范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要求根據發行主體資產負債率情況細化風險防范措施,對資產負債率超過90%的發行人不予核準發債;同時要求根據發債主體信用等級完善相應償債保障措施、完善保障房項目手續條件、根據募集資金投向細化分類管理以及將發行人對外擔保額計入企業負債,并且對評級機構和主承銷商亦作出了規范。
鑒于大部分企業債從發行人資產負債率并不高,因此上述通知實質性影響有限。而真正對企業債發行構成重大沖擊的,要數2012年最后一天,由財政部、發改委、央行與銀監會出臺的《四部門關于制止地方政府違法違規融資行為的通知》(即“463號文”)。
463號文規定,除法律和國務院另有規定外,地方各級政府及所屬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等不得以委托單位建設并承擔逐年回購(BT)責任等方式舉借政府性債務;加強對融資平臺公司注資行為管理,不得將公益性資產作為資本注入融資平臺,將土地注入融資平臺必須經過法定的出讓或劃撥程序。
目前大多數企業債發行人都是平臺公司,其與地方政府存在BT協議的情形并不少見,在注資上更是普遍存在資產“注水”,新規出臺后,眾多擬發債的平臺公司遭遇了合規障礙。
進入2013年,企業債監管進一步升級。4月19日,發改委出臺了《關于進一步改進企業債券發行審核工作的通知》,在考慮國家政策和信用資質的基礎上,將對企業債券發行申請,按照“加快和簡化審核類”、“從嚴審核類”以及“適當控制規模和節奏類”三種情況進行分類管理。
更令市場參與者措手不及的是,4月中旬爆發的債市稽查風暴,迫使監管部門加強了“把關”力度。5月16日,發改委發布《關于對企業債券發行申請部分企業進行專項核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對部分企業債項目發行材料進行專項檢查,同時檢查舉措將常態化。
北京某券商債券承銷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稱:“監管部門需要制定執行細則,而發行人和主承銷商需要對這些政策進行學習和吸收,雙方之間還要進行溝通確認,會有一個磨合過程;再加上5月份的申報材料都要補上年報,也拖累了節奏。”
企業債發行跌入谷底
正是在接連出臺的監管政策的沖擊下,5月份企業債發行量不到200億元,創下過去一年半來新低。
2011年夏天,在城投債爆發信用危機后,企業債發行一度幾近停擺,連續數個月的單月發行量僅為數十億元,一直到當年11月份才邁過200億元,此后企業債很快迎來發行狂潮,2012年企業債累計發行6499億元,同比暴增1.6倍。
隨著監管加碼,今年開始,企業債發行逐漸步入低潮。據Wind資訊統計,今年一季度,短融、中票、企業債和公司債分別發行4609億元、3295億元、2151億元和795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3%、81%、28%和103%,企業債發行增速墊底,并且遠低于其他債券。
由于企業債基本“城投化”,企業債發行低迷的另一個結果是,短融、中票和定向工具等債務融資工具成為新發城投債的供給主力。
據光大證券統計,今年5月,城投債發行規模876億,與上月的886億元基本持平。其中,城投類企業債發行量僅為186億元,較4月下降158億元,是自去年3月份以來的最低點;城投類中票單月發行468億元,創下歷史高點。
“城投債中企業債和中票走勢的背離,凸顯了政策監管與市場需求之間的矛盾。”光大證券分析師徐高近日指出,企業債發行是通過發改委審批的;中票則是在銀行間市場通過注冊制發行,更加市場化,受政策影響相對較小。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