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形勢日趨復雜 貨幣政策微調壓力漸增
專家建議增強利率匯率彈性,推進市場化改革
在經濟復蘇乏力的背景下,部分發達經濟體陸續舉起貨幣寬松大旗,全球“降息潮”似乎有愈演愈烈之勢。盡管存在人民幣升值預期、熱錢持續流入壓力以及經濟增長疲弱等壓力,但中國并未采取降息策略。 央行近日發布的《2013年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提出,統籌考慮穩增長、控通脹、防風險,把好流動性總閘門。專家分析認為,中國經濟內部存在通脹上升預期以及產能過剩問題,加上當前流動性相對充裕,預計貨幣政策暫時不會轉向寬松。貨幣政策近期可能既不放松也不明顯收緊,監管部門將增強貨幣調控工具的靈活性,適時進行審慎預調微調。
降息潮尚未終結 組合拳應對熱錢
為刺激經濟,以美國、日本為代表的經濟體持續推進量化寬松政策,如今產生了明顯的羊群效應。5月2日,歐洲央行10個月來首次降息,將基準利率下調25個基點,降至0.5%的歷史低位。5月3日印度央行宣布下調基準利率25個基點至7.25%。5月7日,澳大利亞央行宣布將基準利率下調25個基點至2.75%,降至歷史低位。5月9日,韓國央行6個月來首次降息,下調利率至2.50%。5月13日,以色列央行意外宣布降息25個基點至1.5%。
業內人士分析認為,從目前降息的經濟體經濟恢復程度來看,未來三至五年,降息仍將是各主要經濟體刺激復蘇的重要手段,降息潮遠未結束。4月底,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將今年全球經濟增長率預測由此前預期的3.5%調降至3.3%。這也意味各經濟體因刺激經濟需要大開貨幣“水龍頭”。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伯南克5月22日也明確表示,為刺激美國經濟復蘇,在保持價格穩定的前提下,美聯儲將延續當前每月850億美元的資產購買計劃規模,直至美國就業市場出現顯著的改善跡象。
全球主要經濟體競相實施貨幣寬松政策,外溢的流動性在加速流入亞洲新興經濟體。對于中國而言,經濟增長乏力以及熱錢流入壓力,似乎為貨幣政策寬松提供了合適的機會。不過,面對外圍滾滾而來的熱錢,中國卻未采取與全球主要經濟體同步的降息策略,而是通過“央票+正回購”的“組合拳”回籠市場資金,以凍結過多的流動性。
5月9日,央行發行了100億元91天期央票同時開展370億元28天期正回購操作。5月14日,央行再次進行520億元28天期正回購操作,當日央行再度發行了270億元3個月期央票,發行量較此前一周增長1.7倍;而16日,央行在進行400億元28天正回購操作的同時,又發行了170億元3個月期央票,這也是央行首次在一周內連發兩期相同期限央票。市場分析指出,央行正在積極采取央票、正回購的數量工具和行政監管措施打出一套防范熱錢的“組合拳”。
信達澳銀穩定價值基金經理吳江表示,央票是常用的公開市場操作手段之一,使用央票進行公開市場操作,對市場機構而言靈活性好于同期限正回購。是否意味著政策收緊,取決于招標利率、發行期限和回籠力度。從本次央票重啟的期限、發行數量和中標利率來看,央行重啟央票發行主要是用于對沖快速增長的外匯占款。今年以來,央行公開市場操作趨于短期化、精細化。
相比上一輪降息潮,央行此次并未進入國際貨幣寬松政策的隊列,而是以公開市場操作作為貨幣微調工具以應對熱錢沖擊。專家指出,在目前情況下,降息操作的負面效應遠比正面效應大,考慮到通脹、資產價格上漲、熱錢流入等多種因素,降息并不是一個萬全之策。
申銀萬國宏觀經濟分析師李慧勇表示,從利率看,中外息差是這輪外資流入的關鍵因素,要降低資金流入的壓力,需要降息,但降息可能增加物價和房價上漲壓力。從匯率看,中國對人民幣不貶值的承諾降低了資金的匯率風險,加劇了資金流入,需要增加匯率彈性,形成有升有貶的匯率機制,但在人民幣單邊升值的預期下,擴大人民幣匯率波動幅度,可能會推動人民幣更大幅度升值。從準備金率看,上調準備金率毫無疑問是最有效的回籠資金的工具,但是在經濟復蘇疲弱的情況下,這又可能讓人誤以為是一個緊縮信號,對經濟復蘇不利。
“現在來看的確是一個降息窗口,但最好不要輕易啟動降息。”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綜合研究室主任陳道富表示,盡管經濟數據表現不佳以及目前CPI數據尚能容忍,但降息會推高房價,對熱錢的流入很難起到抑制作用。與此同時,CPI下一階段可能會出現上升,隨著資源稅等價格稅改革的展開,物價水平的上漲會是一個令人擔憂的問題,此時釋放流動性并不是適當的選擇。“由于國際貨幣體系存在缺陷,主要發達國家引導的貨幣政策往往會外溢到其他國家。發展中國家如果不考慮國內經濟矛盾而盲目實施刺激政策,將給發達國家經濟帶來緩沖,待到發達國家經濟調整之后,發展中國家就會面臨清算。”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