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忙與債券代持劃清界限 要求杜絕利益輸送
一場因萬家基金公司和中信證券“代持債券”事件掀起的風暴正在不斷升級,并引發“蝴蝶效應”,除在債券領域產生巨大震動外,還波及了銀行、證券、保險、基金等金融領域。央行近日召集大型銀行和股份制銀行開會,要求商業銀行防范債券交易風險,實施內部清理。
銀行方面也很快發出積極應對信號:浦發銀行已暫停所有“債券代持”業務和相關杠桿交易,多家城商行也表示因風險較高暫時不會做“債券代持”業務,還有一些銀行則提高了交易對手的選擇標準。
“債券代持”灰色地帶長期存在
記者了解到,所謂“債券代持”是指投資機構以現券方式賣出債券后,跟交易對手私下簽訂協議,在將來某一時點以接近當初成本價重新買回該筆債券。以買回債券的期限進行劃分,期限較短的稱為“代持”,不斷滾動續做、期限長達數月甚至數年的稱為“養券”。
“代持養劵”的“灰色”之處在于,把債券過戶給第三方賬戶,再與對方私下約定時間與價格進行回購。在此過程中,原債券的所有權發生了轉移,債券損益也遷移至表外。
“通俗地說,就是一個50億元的資金池,通過其他人的名義在外部養了一個超出其資金頭寸很多的債券池,當面臨債市上漲,原有資本金能夠賺取更大收益,當然也面臨更大風險。”某城商行人士告訴記者。
通過“債券代持”,一方面可以在年末、季末等時點掩蓋賬戶虧損;另一方面,由于代持都是點對點進行交易,這種隱蔽性也使其難免與內幕交易、利益輸送相關聯。
“由于債券交易賬戶的損益要計入當期報表,季末年末等關鍵時點,一些銀行為了掩蓋投資虧損或轉移利潤,就通過代持向其他機構‘轉移’這部分虧損。”上述城商行人士表示:“比如債券買入價98元,年底估值浮虧2%,銀行仍以98元的價格賣給其他銀行,掩蓋該項虧損,代價則是支付較高的資金成本,比如9%的利率。當然,賣出的價差收益只反映在交易賬戶中,成本則不在里面。”
據介紹,目前我國銀行間市場結算成員有甲、乙、丙三類,甲類為商業銀行,乙類一般為信用社、基金、保險和非銀行金融機構,而丙類戶大部分為非金融機構法人。丙類賬戶的活躍存在往往給債市灰色交易提供了可能。
稽查風暴勢在必行
債券的核查風暴于4月16日被媒體披露。萬家基金固定收益部總監鄒昱、中信證券固定收益部董事總經理楊輝被監管機構調查,而后披露的易方達固定收益部投資經理馬喜德、西南證券固定收益部副總經理薛晨涉嫌債券市場違規。除此以外,齊魯銀行等在內的商業銀行也被卷入其中。
有媒體報道,央行于4月底召集各商業銀行,針對目前債券市場暴露出的問題進行轉型部署。而證監會也于近期下發通知,要求各機構將代持債券的明細上報,證監會將全面核查。
“對于債券市場的整治一方面說明在制度建設方面監管層可能確實存在不規范,導致了包括‘債券代持’等灰色地帶長期存在;另一方面,由于利益輸送比較嚴重,已經影響到正常的市場秩序,整頓勢在必行。對于債券市場的整頓還將繼續,事件將會持續發酵。”國聯證券研究員李斌在采訪中表示。
嚴厲的整頓立即在債券市場引發震動。一位股份制銀行資金部交易員告訴記者,由于資金利率相對較低,目前普遍杠桿水平較高。接下來可能會是降杠桿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高等級的中票首先會受到影響。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債券市場的主導因素是市場的整治力度,調整似乎已經不可避免。
與此同時,銀行盈利亦受到一定沖擊。以南京銀行為例,債券業務一直是南京銀行的特色業務,該行去年四季度債券交易收入實現3600萬元盈利,而今年一季度卻出現6600萬元的虧損;受債券投資拖累,該行一季度非利息收入同比下降了19.4%。“雖然南京銀行在債券資產方面較高的投資占比,從長期來看有助于實現營業收入的多元化結構,但從短期來看,債券市場整頓對債券市值的打壓很可能會對公司債券交易收入產生不利影響。”一位銀行業分析師表示。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