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市風暴將持續 制度缺陷誘“大佬們”鋌而走險
因多位債市大佬被查而引發的債市風暴仍在持續蔓延。
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的廈門大學金融系副教授陳善昂談起這個話題很傷心,他已有兩位學生因此事而翻船,其中一位就是近日傳出將被公訴的原易方達基金固定收益部副總監馬喜德。
對于他們涉案的原因,陳善昂分析,除個人趨利的本性外,更多還是制度設計上的缺陷,丙類賬戶本身就存在制度缺口。這就像在一個人面前放了一袋無人看管的金幣,在不停地誘惑你。時時面臨著金錢和道德的拷問,天平難免會傾斜。
據悉,萬家基金鄒昱、中信證券楊輝、齊魯銀行徐大祝等人被查皆與銀行間債券交易中通過丙類賬戶代持養券的操作有關。中國債券流通市場主要分為證券交易所市場和銀行間交易市場,而根據中央國債登記結算有限責任公司發布的《債券托管賬戶開銷戶規程》,中央結算公司設置甲、乙、丙三種債券一級托管賬戶。
與甲乙類賬戶嚴格的資格限定、聯網結算不同,一般社會法人也可以開立丙類賬戶,而且丙類賬戶以委托的方式通過結算代理人(甲類賬戶資格)辦理債券自營業務,不直接聯網交易。
加之銀行間債券的發行審批和定價不像交易所市場那么公開透明,往往使得債券發行價格大多高于二級市場價格,這樣一來,承銷商以及與之相關的機構和人員,就可以分食中間的差價。
比如,一只即將發行的城投債,其規模為20億元,期限7年,評級AA,票面利率是7%,同期二級市場上相同期限和評級的城投債收益率普遍在6.5%,那么一二級市場中間就存在50個基點的價差,即1000萬元的低風險乃至無風險套利空間。
這樣的制度設置導致丙類賬戶成為納污藏垢之所,成為了向有關政府官員、大型金融機構的高管輸送利益的工具和通道。(張蕭然)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