堵上債券市場的監管漏洞
如果不是牽扯到公募基金,打擊債市黑幕可能還只在小圈子內流傳;如果不是高層震怒,債市黑幕的打擊力度或許僅停留在幾個孤立的案件上。因為曝光于公眾之前,且有高層的明確批示,債券市場的秩序整飭很有可能成為一場風暴。
債券市場參與者眾、交易量大,卻是個封閉且小眾的市場,普通投資者沒有能力也沒有興趣關注。當這個市場充斥“碩鼠”、黑幕頻出的時候,便與整個金融系統風險防控以及投資者合法權益關系密切。此次債市整飭,有幾個詞匯出現頻率較高代持、養券、倒券,這幾個近似“黑話”的專業術語,包含了債市違法違規行為的所有秘密,也是亡羊補牢的著力點。
據中國上市公司輿情中心了解,代持是兩個交易對手之間達成私下協議,受托方為委托方持有某個債券品種,到期后委托方按約定價格回購債券。養券其實是長期的代持,委托方將某個債券長期委托其他方代為持有,不斷地滾動操作。在債券市場,代持和養券是司空見慣的行為,業內人士見怪不怪,機構選擇代持或者養券很多情況下是為了規避監管或者獲取更多利益,不一定會涉及到利益輸送。不過,代持的過程中存在著市場和合規等風險,一旦市場劇烈波動,很容易給各自機構及其客戶帶來利益損失并引起機構間的糾紛。
倒券是比代持更為惡劣的違法違規行為,通俗來講就是債市的老鼠倉。債市中人通過與自己相關的丙類賬戶,可以實現機構利益或投資者利益向自己輸送的目的。據媒體報道,其操作大致分為兩種類型,一是機構券種低價賣給丙類賬戶,丙類賬戶然后再高價賣出,差價歸個人所有;二是手眼通天的丙類賬戶在一級半市場擔當二道販子,從發行人及承銷商處低價獲得債券,再加價賣給渴求這類券種的機構。
債券市場集合了銀行、券商、基金、發行企業和政府等各類主體,代持、養券和倒券等行為牽扯到這些主體內的多個層面的人員,規范和監管非常復雜,不同的問題需要不同的解決辦法,多方合力方能收到監管之效。
無論是代持、養券還是倒券,丙類賬戶都是重要的通道,因此,要想治理債券市場亂象,首先需要對丙類賬戶進行嚴格管理。丙類賬戶設立的初衷是為欠缺流動性的債券市場增加活力,但在增加債券市場活躍度的同時卻帶來一系列的問題,2011年下半年相關部門開始對丙類賬戶加強管理,包括由備案制轉向嚴格審批、提高注冊資金的標準等等,未來還需要繼續加強管理,有一些業內人士建議直接取消丙類賬戶。
債券市場各類參與主體特別是規模較大的參與主體,急需提高內部控制水平。富滇銀行的債市窩案中,涉案人員便是利用內部流程的漏洞,在外部設立丙類賬戶,在銀行和丙類賬戶之間進行利益輸送。債市中,出現問題的多是內控有欠完備的中小機構,下一階段監管機構必須推動金融機構建立完善的內控機制。
鑒于中國債券市場擴張較快,從業人員魚龍混雜,機構對其員工的管理水平參差不一,對債市從業人員,應該比照公募基金從業人員的管理方法,以彌補機構內控能力較弱的缺陷。債市從業人員自身行為要進行嚴格監管,比如上報個人信息、交易記錄留痕、嚴格行業準入和違規者市場禁入等等。
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巨大的價差,為一級半市場套利者創造了豐厚的利潤空間,其背后的癥結在于一些優質債券品種的審批制度和發行環節的腐敗行為。審批制度意味著債券品種的有限供給,很容易給審批人、發行人和承銷商留下尋租空間,一些丙類賬戶便有機會參與其中,上下其手謀取不當利益。所以,推動債券發行機制的市場化,也是滌蕩債市的重要抓手。
另外,我國債券市場的割裂局面也需要早日解決,各個市場都有各自的監管者,監管機構各自為政會留下監管空白,必須盡快完善管理債券市場的協調機制,實現監管標準和監管方法的統一。 (賈壯)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