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私募債如雞肋:國君5單流產 中信或包銷數億
很多私募債備案因過了6個月有效期還發不出去而自動放棄,還有一些撤回補充材料,一些由券商包銷
理財周報記者 丁青云、田小蕾、蔡俊/深圳、北京、上海報道
開閘近一年來,被譽為中國版“垃圾債”的中小企業私募債,正面臨著發行和交易的困境。
2012年5月,中小企業私募債業務試點正式啟動,推出時極受各大券商追捧,但短短一年來,因投資者風險收益不匹配、券商回報低等原因,成為券商創新業務的“雞肋”。
“私募債之所以不受歡迎,主要是信息披露還不夠透明,資產資質不夠好。而且,私募債平均收益只有8%到9%,沒有高到吸引人的地步,風險和收益不匹配”,第一創業固定收益部執行總經理許建平表示。
而一些券商推出的多只中小企業私募債,也因找不到投資者等原因,在備案期6個月到期后,選擇放棄。
國泰君安多產品過期作廢
中登公司發布的證券存管情況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3月,滬、深兩個交易所共發行146只中小企業私募債,合計金額169億。其中,上交所登記發行了76只,深交所登記了70只。
據私募債券網研究人員透露,目前,已在滬、深兩交易所備案的中小企業私募債近200只,但實際已順利發行的只有七成左右。
“相比傳統項目,中小企業私募債性價比確實不高,不指望它能賺多少錢,但這個項目是服務企業的切入點,建立切入點后,可以帶來新業務機會。比如我們進去后,企業會介紹一些關聯公司融資,或者后面的后續融資”,華南某券商固定收益負責人說。
啟動初期,中小企業私募債曾引起券商極大熱情,紛紛搶發首批私募債。但隨后發現,中小企業私募債工作復雜度“相當于半個IPO”,整體承銷費率約在1%-2%左右,而且要冒著“包銷”的風險。
“私募債每單金額都不大,但工作量不小。券商接1億單和接50億的單,做的工作花的力氣是一樣的,這樣算下來,私募債不怎么賺錢”,前述固收負責人說。
“發1億規模的私募債,承銷費也就200萬左右,比IPO低多了,而且還有包銷風險和企業違約風險。” 北京一名券商固定收益高管透露,“很多公司備案過了6個月有效期,因為發不出去自動放棄。有些撤回補充財務數據等材料。券商包銷的情況也不少。”
據悉,國泰君安因在備案到期前無法找到有意愿的投資者購買,忍痛放棄了5單已通過備案的中小企業私募債生意。根據規定,私募債券發行人取得《接受備案通知書》后,需要在6個月內完成發行。
1月23日,國泰君安承銷的漢威閥門私募債備案通知正式失效,該筆私募債備案額度為9000萬元。盡管國泰君安與漢威閥門雙方私下協商,將票面利率由初始的9%改至12.5%,仍然流產,國泰君安由此收到漢威閥門一紙律師函。
此外,國泰君安去年7月31日備案的北京合富凱達汽車銷售公司、去年7月31日備案的江蘇太倉港開發公司、去年8月15日備案的天津海王星海上工程技術公司、去年8月17日備案的青島城陽蔬菜水產品批發公司,此4單私募債均已過半年備案期限仍未發行。
“應該是發行失敗了。私募債剛開啟的時候,國泰君安很積極報備了很多項目,但找投資者很難。私募債發行失敗,會成為越來越普遍的現象”,一上海固定收益業內人士告訴記者。而國泰君安辦公室人士回應,對此事并不知情。
中信或被迫包銷數億
不少券商對中小企業私募債視為“雞肋”。
剛開閘時,中信證券、海通證券兩大券商不僅沒有加入私募債“第一單”之爭,更不在先后公布的兩批名單之列。
而交易所選擇上,有業內人士說,“現在的趨勢是,越來越多的券商選擇在深交所備案中小企業私募債,因為深交所要求沒有那么嚴格,備案容易通過。”今年3月底,上交所登記了0家,深交所登記了10家。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