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1億美元轉債無力償付 尚德違約敲債市警鐘
光伏組件企業發行債券存續情況
肩負5.41億美元可轉債債務卻無力償付,日前,無錫尚德正式宣告破產重組。
根據其公告顯示,尚德已經收到3%可轉債托管人的通知,即2013年3月15日到期的可轉債仍有5.41億美元的未支付金額,已經違約并要求盡快付款。
如此大規模的債務違約,對國內債券市場會產生多大程度的沖擊?
行業發債風險顯露
“由于此次違約事件所涉債券的發行人尚德電力為境外注冊實體,發行地在海外,債券投資者也主要來自海外,其中5家海外機構和對沖基金公司合計持有債券總量就達32%,因此該事件事實上對國內債市的直接影響甚微。”中債資信分析師陶麗博表示。
的確,如果單從對國內債市的直接影響上看,尚德電力帶來的影響甚至低于之前的11超日債事件,而作為中國企業在海外發行債券并出現違約,尚德電力也并非第一家。但是,其帶給債券市場的壓力,并未隨其主要子公司無錫尚德的破產重組而結束,而且,5.41億美元的可轉債票據違約還給我國債市敲響了警鐘。
“除光伏行業景氣下降的影響外,此次尚德電力違約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其激進的對外投資活動導致的債務累積。”中債資信分析師林華表示,尚德電力自身的經營活動獲現水平和貨幣資金很難對本次可轉換票據償還構成支撐。
尚德電力在光伏行業整體景氣度大幅惡化的行業背景下,近年來保持了較大的擴張力度,即使在行業景氣大幅下滑的2011年,公司資本支出仍高達3.67億美元,最終導致公司流動性吃緊、負債水平高企。
“對于國內債券市場而言,尚德可能造成的影響就是對整個行業的警示,讓大家知道這個行業確實出現了很大問題。”申銀萬國一位債券分析師表示。
據業內人士介紹,有關投資機構已開始提醒投資者,如再從事對光伏等行業企業發債投資,應提高警惕,防范可能帶來的發債風險。
為成熟債市“開路”
截至2012年底,國內新債發行量突破8萬億元,債市存量規模達25.6萬億元。“對于這么大的債券市場來說,像尚德這樣出現違約應該是件很平常的事情。”中央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韓復齡說。但本應是“平常事”的債券違約,卻在我國鮮見。業內專家認為,屢次在債券市場出現的政府“兜底”行為,不僅扭曲了債券市場風險定價機制,更使得投資者寄希望于“兜底”,風險意識淡薄。
與國外成熟金融市場相比,我國企業債券融資的比例依舊較低。市場普遍預計,今年我國債市還將有更大發展空間。隨著債市“盤子”不斷做大,“兜底”思維帶來的風險也將隨之增大。
“尚德這一案例發生在最為成熟的美國債市,通過后續觀察,能夠為國內市場完善違約處置機制、投資者糾紛解決機制和債券投資者保護機制等方面提供最新鮮的參考教材。”陶麗博表示。
“投資者在進行債券投資的時候,需要對經濟形勢有更好地判斷”,數米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員王煒表示。北京德衡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姚克楓律師也提醒,“投資者應從尚德債務違約破產事件中認識到,在進行投資決策時,除關注題材以外,還應多關注投資主體的財務狀況和市場前景等。”
“風險不是無代價的。”王煒表示,“無錫尚德債務違約一事對當前的債市也許會有沖擊,但對中國債市的長遠健康發展來說是一件好事。”(錢箐旎)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