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通道業務叫停傳聞乍起 倒逼券商回歸專業
3月21日,一則銀證合作純通道業務被叫停的傳聞在微博上炸開了鍋。
對此,華南一家券商資產管理部門負責人當天也對本報記者表示,“市場傳聞已經聽說了。但是,在沒有接到正式文件前,公司是一天也不會停止通道業務的。”
而截至本報記者當天晚間截稿時,一家大型上市券商資產管理總部負責人也明確告訴本報記者,截至當天,他們并沒收到證監會所謂純通道業務叫停的正式文件或是口頭通知。并稱,“網上的傳聞傳來傳去,不太可信。”
“今年以來,公司銀證合作勢頭很好,既有需求也有供給,雙方一拍即合,規模增長很快。”該上市券商負責人稱,“將來哪怕是真叫停的話,也不可能把所有的門都給堵死,總會有其它的解決辦法的。”
資管自查結束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純通道業務傳出叫停傳聞之前,證監會已于今年2月向系統內各有關單位發出通知,對2013年度證券公司現場檢查工作做出部署。
證監會稱,2013年的現場檢查重點針對證券公司近年來快速發展的資產管理業務開展情況和合規管理、風險管理機制健全與運行情況進行。證監會已要求各個券商于2013年3月20日前完成上述檢查事項的自查,并將于2013年上半年完成現場檢查。
3月21日,上述上市券商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目前公司資管業務自查已經結束,所有材料均匯總到了公司合規總監手上并上報證監會。“從我們自查情況來看,沒發現什么問題。總體來看,業務開展順利。”
同樣,華南一家券商資產管理部門負責人也稱,他們的自查材料也上報證監會了。“的確,地方監管部門也正在高度關注券商超常規發展的通道類資管業務。關注的焦點正是券商向銀行購買票據時采取的是‘協議轉讓’還是‘轉讓受益權’。”
該負責人補充道,兩者的區別在于票據的最終權屬關系是否發生轉移;在“協議轉讓”的模式下,券商實際買斷了票據,也就幫助銀行完成了資產“出表”。
另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資管業務規模達到2000億以上的券商包括中信證券(600030.SH)和國泰君安兩家券商,而最早在通道業務上發力的宏源證券(000562.SZ)的資管規模也達到了1500億元左右。
不過,盡管券商規模迅速膨脹,但給券商帶來的效益卻不對等。上述上市券商負責人也自嘲道,“我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為銀行做嫁衣裳。”
中信建投研究員魏濤也稱,隨著新加入者的增加,銀證合作競爭加劇,券商管理費率不斷降低,目前新增業務普遍在千一到萬五之間, 并且仍有繼續下降的趨勢,個別券商已達萬二的水準。
本報記者了解到,有些券商為了從銀行拉到通道業務做大規模,甚至采取“一口價”的辦法,一次性不限額度僅收取二三十萬元左右的費用。而且,這個費用還可能是在產品存續期結束時才支付,明顯是賠本賺吆喝。
倒逼回歸專業
對此,廣發證券分析師李聰表示,盡管去年監管部門已經通過對證券公司資產管理計劃的相關政策調整,鼓勵證券公司切入到類信托業務中,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去年以來的證券行業資管管理規模增長更多是承擔了“通道”的角色,利潤率非常低,主要以定向資產管理計劃的形式即一對一為主。
李聰認為,銀證合作純通道業務的發展不具有可持續性,未來或倒逼券商資管業務創新從“通道”向“專業”回歸。
統計數據顯示,根據深交所的資料統計,從2005年8月份至今僅發行了11個專項計劃,累計融資額為287億元,折合46億美元,無論從絕對額還是占GDP比例都遠遠低于成熟市場水平。
相比之下,截止到2011年末,美國市場狹義資產證券化(未包含MBS、CDO)的市場存量為1.82萬億美元,歐洲市場狹義資產證券化(未包含MBS、CDO)的市場存量為0.27萬億美元。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