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多深度不足 今年中國債市規模突破30萬億
【現狀篇】
規模增速高于全球市場
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3月底,全球債券存量規模為92.05萬億美元,中國債券存量規模3.43萬億美元,占比為3.73%。
數據顯示,中國債券市場占全球債券市場的份額已由2002年底的0.84%上升至2012年3月底的3.73%,在全球市場已開始占據一席之地。但是,相比美、日、法、德、英、意等國,中國債券市場規模尚不具絕對優勢。
規模復合增長率達21%
中國債券市場增速快于全球,不過,近年增速隨全球也有所下降。Wind數據顯示,2012年底,中國債券市場存量規模為26.2萬億元,是2000年2.65萬億元的近10倍,2000年~2012年復合增長率達21.04%;2002年~2011年全球市場年均增速9.79%。顯然,中國債券市場增速遠快于全球市場平均增速,發展勢頭迅猛。
數據還顯示,中國債券市場存量規模增速經歷了整體下移的過程。2002年~2008年增速位于21%~32%,2009年~2012年增速下降到8%~18%區間。這與近年來全球債券市場增速下行趨勢相吻合,2002年~2006年全球市場年均增速15%,而2006年~2011年全球市場年均增速降至5%。
公司類債券占比提升較快
截至2012年3月,全球債券市場產品結構中,公司債券占比10%,金融機構債券占比44%,政府債券占比46%。1994年以來,這一結構分布相對穩定,政府債券和金融債券是全球債券市場的主導。
截至2012年底,中國債券市場產品結構中,企業債、上市公司債、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和可轉債等公司債券合計占比約25%,政策性銀行債、商業銀行債、央行票據等金融機構債券占比約40%,政府債券占比35%。1994年底,中國公司債券占比不足5%,因此,近年來公司債券成為中國債市增長最快的債券品種。
截至2012年底,從全球范圍看,中國公司債券占比25%,高于全球平均10%的水平;中國金融債券占比40%,略低于全球平均44%的水平;中國政府債券占比35%,低于全球平均46%的水平。因此,中國公司債券相對金融債券、政府債券發展已相對成熟,或已缺乏占比進一步提升的空間。而隨著中國可售國有土地減少、人口結構老齡化、公共福利支出增加,中國政府債券可能在未來市場中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
【潛力篇】
中國債市存在巨大發展空間
中國債券市場規模過去十幾年里有顯著的增長,不過,與美國、日本市場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
主要體現在,截至2012年3月底中國債券市場存量在全球市場比重不足5%。2012年底,中國債券市場存量規模占當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重只有約50%。而2011年美國、日本債券市場存量分別占全球的35%和15%,債券存量與本國GDP的比例分別達到175%和255%。由此可見,中國債券市場規模要達到與國家經濟總量相匹配,仍存在巨大的發展空間。
若基于債券存量和GDP的比值預測,假設中國GDP年增長率為7.5%~8%,則預計2013年債券存量約突破30萬億,2014年突破35萬億,2015年突破40萬億。
中國融資強度相對偏低
企業的融資手段很多,但最主要的三類融資手段為貸款、債券和股票。通過分析韓國、日本、德國、美國和中國的情況發現,各國融資強度(貸款、債券和股票存量規模之和與GDP的比例)差異很大。據Wind數據統計,2011年底美國、日本、德國、韓國和中國的融資強度分別為744%、586%、343%、239%和230%,中國與韓國相似,而與美國、日本差距巨大。
韓、日、德、美、中等五國均以債權融資(貸款和債券)為主,股權融資(股票)為輔,而債券與貸款作為債權融資兩個工具,具備合理比例關系。美日德韓四國的債券存量都能夠達到貸款規模的67%,而中國比例為38%,有近30個點的提升空間。2011年底,美國貸款、債券和股票規模的比例為3:2:1,是穩定的“三角壘”平衡,而中國貸款、債券和股票規模的比例為3:1:1,債券是明顯的短板。因此,如果未來中國向美國的融資結構發展,債券的提升空間最大。
直接融資占比持續上升
社會融資總量是指金融業對實體經濟的年度新增融資總量,既包括銀行體系的間接融資,又包括資本市場的債券、股票等市場的直接融資,對社會總融資的歸納相對全面。2002年~2011年,中國年度新增社會融資總量由2萬億元增長到13萬億元,十年增長近5.5倍。
其中,人民幣貸款占社會融資總量的比例持續下降,由92%下降至58%;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占社會融資總量的比例在1%~4%之間波動,2007年存在脈沖高峰7%;唯獨企業債券占比持續穩健上升,由2%增加至11%。由此可見,中國債市發展的趨勢良好。
【差距篇】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