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投力量分化 2012信用債獨自逞強
明年債市收益率或“熊市增陡”
作為我國經濟及政策的晴雨表之一,2012年的銀行間債券市場走勢可謂是一波三折。雖然前三個季度通脹和經濟增速均延續下行態勢,但債市周期與經濟基本面周期卻呈現出明顯不同步。
經濟的弱勢推動了股市單邊下行,上證綜指一度觸及近四年低位水平,但另一方面,股市的低迷并未為債市的發展提供動力。如果沒能抓住年中的那波債市牛熊轉換,僅從全年凈值看,銀行間總凈價指數未能明顯高于年初水平,表明僅僅依靠市場大環境沒能夠給采取簡單的“Buy and Hold(買入并持有)”策略帶來單邊估值收益,傳統的“股債蹺蹺板”效應并不明顯。
與此同時,不僅債市周期與經濟基本面周期不同步,債市各品種也出現明顯分歧。一方面,AA以下低評級品種收益率較年初大幅下行70-230BP不等;另一方面,傳統上與經濟增速及通脹同比相關性較高的利率品種收益率卻出現抬升趨勢,國債收益率較年初高了10-30BP,非國開金融債3年以上品種較年初高出30-50BP。
造成這種差異化走勢的主要原因并不在于經濟基本面,而是緣于政策及貨幣大環境的變更,導致了交投力量及投資品種走勢出現分化。這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方面,外匯占款的低迷造成了資金面外部環境及內生格局發生根本變化。央行在下半年用逆回購替代降準來抵補資金面的不足,造成銀行體系內資金的深度有限,使用效率不高,加上今年以來的存貸款利差縮小以及理財產品對表內存款的替代,推動銀行資金成本不降反升。目前來看,銀行資金成本中樞抬升將是一個長期化過程。另一方面,融資渠道的脫媒化,必然伴生著利率市場化的演變,導致資金投放不再局限于銀行單一渠道。理財產品的大規模發展以及券商資管的發展,不斷沖擊著銀行的資金體系,最終推動曾經以銀行為主導的銀行間債市走勢出現了明顯分化。
在以上兩點推動下,債市周期出現了明顯有別于前期的走勢。國債及金融債等傳統的以銀行為主要需求方的債券品種受銀行資金成本抬升及資金被分流的影響,收益率呈明顯反彈;而信用債走勢,尤其是低評級的信用品種之所以在經濟低迷時走出了一波牛市行情,主要是受利率市場化背景下,債券型基金、理財產品蓬勃發展帶來的對高收益債券品種的需求大增所致。
這從一級市場承分銷上也可以得到印證。今年信用品種發行上,承銷商普遍感覺到低評級品種明顯比高評級品種好發,一、二級市場溢價是一方面原因,更為重要的是傳統配置需求方結構正在逐步發生變化。也即是說,2012年債市走勢與經濟基本面的背離,更多是緣于市場需求力量及其內在資金成本結構性變動所帶來的后果。
就2013年債市走勢而言,盡管無論是經濟基本面還是通脹對于債市而言均為利空,但當前收益率中樞亦處于歷史中等偏上水平,已經具備一定吸引力。我們判斷短期內,經濟反彈對收益率的趨勢性引導不可避免,利率品種收益率在上半年仍將延續緩步抬升的走勢,整體收益率曲線有望呈“熊市增陡”,但大幅向上和向下波動的可能性并不大。對于交易型機構而言,波段交易的機會主要存在于中短久期品種的資金面周期中,大的趨勢性波段機會較少;而對于配置型機構,高票息金融債依然具備配置價值,早配置早受益原則依然適用,但須關注久期風險以及部分品種供給過大與授信制約之間的矛盾。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