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市托管量突破25萬億 投資者結構不合理積聚風險
銀行間債市一家獨大的格局依然如故,而銀行間債市的投資者又以商業銀行為主體,這種不合理的投資者結構,意味著商業銀行持債比例高,風險繼續積聚在銀行體系內部。
債券市場正處于一個快速增長的“黃金時期”。
昨日,央行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0月底,債券市場債券托管量(含央行票據托管量)突破25萬億元關口,達到25.3萬億元。社會融資體系中,債券融資的地位正日益重要。以10月份為例,當月新增社會融資規模1.29萬億元,其中,企業債券凈融資2992億元,占比已達23%。
另一方面,在超過25萬億元的債市托管量中,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托管量為24.4萬億元,占比高達96.4%,銀行間債市一家獨大的格局依然如故。
而銀行間債市的投資者又以商業銀行為主體,這種不合理的投資者結構,意味著商業銀行持債比例高,風險繼續積聚在銀行體系內部。
狂飆突進,未來空間很大
近年來,中國債市托管量穩步增長。2008年末,債市債券托管總額為10.3萬億元;2009年末為13.3萬億元;2010年末,這一數字增長為16.3萬億元;到了2011年末,加之計入央行票據托管量,這一數字更是達到了22.1萬億元。
進入2012年,債券市場的規模更是呈現提速跡象。到今年10月末,債市托管量突破25萬億元,占GDP的比重已接近50%。
債券托管量,即已經發行但尚未到期的債券總量,是衡量債券市場的重要指標之一。從債券托管量的指標考量,最近幾年,中國債券市場可謂突飛猛進。
“最近七八年,中國債券市場的(年)復合增長率在30%以上?!鄙现苣y行間市場交易商協會秘書長時文朝在公開場合引用BIS(國際清算銀行)的數據稱,中國的債券市場已位列亞洲第二。
得益于債券市場的逐漸做大,債券融資已經初步成長為可以和銀行信貸“比肩”的融資形式。例如在10月新增的1.29萬億元社會融資規模中,企業債券凈融資2992億元,同比多1353億元;而人民幣貸款增加5052億元,同比則少增816億元。
“在股票和債券這兩大主流直接融資手段中,需要更注重后者而非前者?!敝袊缈圃航鹑谘芯克鹑谑袌鲅芯渴抑魅螚顫硎?,目前,滬深股市的IPO和再融資規模已位居全球前列,并且從發達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來看,債市的規模與潛力都遠高于股市。楊濤稱,在股市還存在諸多結構和制度矛盾的情況下,應把擴大債券市場規模作為首要任務。
其實,債券、股票為主的直接融資素來受到監管層的鼓勵?!耙恍腥龝焙屯夤芫纸诠嫉慕鹑跇I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也提出,到“十二五”期末,非金融企業直接融資占社會融資規模比重提高至15%以上。
時文朝也稱,與間接融資相比,直接融資有非常大的空間。在直接融資當中,與股權融資相比,債權融資的空間非常之大。這個狀況也為最近幾年的實踐所證明?!霸谝粋€中期的范圍內,中國的債券市場還會呈現高速的成長?!睍r文朝表示,今后5年,債券市場的增長速度仍然會比較高,特別是公司信用類債券市場的發展,可能高于整個資本市場的成長率。
銀行間債市獨大,風險積聚
目前,我國債券市場主要有銀行間債券市場、交易所債券市場和商業銀行柜臺市場。銀行間債券市場是由人民銀行監管的,機構投資者進行大宗交易的場外市場,是我國債券市場的主體,其發行量、托管量和交易量占債券市場的比重均在90%以上。
央行昨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在超過25萬億元的債市托管量中,銀行間債券市場債券托管量為24.4萬億元,占債券市場債券托管量的96.4%。而今年前10個月,銀行間債券市場已累計發行債券6.2萬億元。10月份,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債券6827億元,同比增加22.9%。
交易所市場則是由除銀行以外的各類社會投資者參與的,屬于集中撮合交易的零售市場,實行凈額結算。商業銀行柜臺市場則是銀行間市場的延伸,也屬于零售市場。
央行在其公開資料中,概括了銀行間債券市場的三個特征。其一,投資者全部為機構投資者,主要有銀行類、證券公司、基金類機構、保險公司等;其二,產品多元化,包括無風險的政府債、有風險的企業類債券,主要有國債、央行票據、公司債券、短期融資、中期票據等;其三則是交易方式以一對一的詢價為主,逐筆成交。
分析人士稱,從投資者結構的角度看,盡管證券公司、基金、保險公司均是銀行間債券市場的投資者,但商業銀行在銀行間債市的地位一直是“一家獨大”。
銀行間債券市場的這種投資者結構不合理直接帶來了兩個問題:商業銀行持債比例高,沒有實現直接融資分散風險的目的,風險繼續積聚在銀行體系內部;受債券市場投資者結構單一、商業銀行投資模式及審慎經營等因素影響,債市流動性不足。
舉例來說,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近期就在內部講話中對城投債提出警示。
“越來越多的融資平臺改變原有融資模式,通過企業債券、信托計劃等多種方式籌集資金,其中城投債發行量增長迅猛?!鄙懈A址Q,其中,大部分城投債為銀行業金融機構持有,特別是部分城投債由于市場認可度不高,導致承銷銀行被動持券,這使得平臺債權風險仍大量留在銀行體系內,并未得到有效分散,銀行的實際風險敞口上升。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