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債券悄然寬松 地方平臺融資渠道變局
一位大型銀行資深人士稱,債市的政府兜底與信托業的剛性兌付,本身就蘊藏著新的風險。
從單一的銀行貸款占據絕對主導,到債券與信托異軍突起,中國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融資渠道正在發生前所未有的大變局。雖然銀行貸款嚴格受限,但債券與信托卻上演了一場靜悄悄的“寬松”大戲。
央行周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10月,我國社會融資規模為1.29萬億元。其中,新增人民幣貸款5052億元,同比少增816億元;企業債券凈融資2992億元,同比多增1353億元;信托貸款增加1445億元,同比多增1355億元。
2012年以來,受益于債券市場準入的定向寬松,平臺類債券全面井噴;與此同時,隨著政信合作重新火爆,信托公司與地方平臺又一次進入“蜜月期”。其結果是,許多地方平臺的債券與信托融資規模,已經超過了銀行貸款。
“通過債券和信托的替代效應,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平臺貸款對銀行體系的壓力;通過緩解地方平臺的流動性風險,可以起到穩定銀行資產質量的作用。”一位大型銀行資深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不過,債市的政府兜底與信托業的剛性兌付,本身就蘊藏著新的風險。
甘公投樣本
甘肅省公路航空旅游投資集團(下稱“甘公投”)是這場另類“寬松”大戲的活躍主角。實際上,去年甘公投債券融資規模就達到了銀行貸款的兩倍。
自2011年初成立以來,作為甘肅省最重要的融資平臺大鱷,甘公投一方面積極爭取銀行授信,一方面迅速推進債券融資。盡管去年甘公投獲得了近2000億元授信額度,最終到手的貸款僅為50億元;相形之下,通過發行80億元中期票據和20億元短期融資券,合計籌資100億元。
“成功發行80億元中期票據和20億元短期融資券,成為全國類似企業唯一一家發行中票成功的企業,被省政府授予‘2011年度省長金融獎’。”刊登在甘公投網站的新聞稿稱。
進入2012年,甘公投制定了“完成融資250億元,其中直接融資任務130億元”的籌資計劃,隨即開始了緊鑼密鼓地發債。1月,甘公投發行今年第一期30億元中票;8月,甘公投發行25億元企業債,同時發行20億元短融;9月,甘公投發行第二期20億元中票。
經過上述4次債券發行,甘公投累計融資95億元。根據甘公投公布的數據,截至今年10月底,該公司共完成融資220億元,其中,以債券為主的直接融資到賬資金107億元。
甘公投2012年第二期中票募集說明書顯示,截至2012年3月末,該公司長期銀行借款余額達到575.26億元,其中相當一部分將在2013年到期。然而,與債券融資風生水起不同的是,整個一季度,甘公投除了1月份從中國農業發展銀行拿到一筆3.02億元的貸款,便再無斬獲。
甘公投能夠在債券市場一路高歌猛進,還要歸功于監管政策的定向寬松。今年以來,國家發改委全面放開了企業債發行審批,地市級與區縣級平臺蜂擁而至,城投類企業債發行量屢創歷史新高。
緊接著,主管短融、中票等債務融資工具發行的交易商協會,正式向地方平臺敞開大門,而私募發行、突破了凈資產40%紅線的定向工具,更是受到眾多負債沉重的平臺公司的追捧。
擺脫貸款依賴
不僅是債券融資,還包括信托與租賃,地方平臺試圖打破對銀行貸款的依賴。鎮江市城市建設投資集團(下稱“鎮江城投”)算是一個典型案例。
據鎮江城投2012年第二期短融募集書披露,今年上半年,鎮江城投發行了8億元短融與10億元中票,共籌資18億元;同期該公司從國元信托借款5億元,分3次從中融信托借款5億元,從國聯信托借款2億元,從交銀租賃借款1.44億元,合計13.44億元;相形之下,其僅從中信銀行、恒豐銀行和浙商銀行等拿到了約13億元貸款。
甘公投的嘗試則多了一些創新色彩。甘公投稱,在加大債券發行力度的同時,“積極探索融資租賃、資產證券化、委托貸款、融資擔保和稅收返還等多元化的融資方式,積極籌措發展資金”。
這實為無奈之舉,歷時兩年多的平臺貸款調控政策尚無顯著松動跡象。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近日稱,截至今年9月末,平臺貸款的余額為9.25萬億元,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他并稱,市縣一級的融資平臺貸款在減少,貸款向省一級集中;實行名單制管理,保在建、壓重建和控新建。
“我們了解到,實際上銀監會方面是希望加大債券發行來緩釋平臺貸款風險的,畢竟過去平臺負債高度集中于銀行貸款。”一位接近交易商協會的人士告訴記者。
城投債逆襲
據Wind統計,今年前9月,各類城投債發行共401只,規模達到4713.7億元,已經超過去年全年4257.4億元的水平。
市場準入的放寬為地方平臺“搶灘”債市創造了前提,而對政府兜底滿懷信心的投資者,則獻出了真金白銀,使地方平臺大規模從債市借錢變為現實。
就城投債今年在一二級市場的表現,在本周二舉行的“中國固定收益俱樂部冬季交流會”上,多位來自機構的資深市場人士用“沒想到”表示了意外。
“當時我們覺得經濟可能會不太好,低等級產品的表現肯定會受到抑制,但實際情況沒有。”銀河證券債券投資部執行總經理郭濟敏稱,今年出現了多起信用事件,看似要違約,結果卻沒有違約,這導致城投債等中低評級品種一下子受到了市場熱捧,這超出了預期。
國信證券固定收益事業部首席研究員丁偉忠表示,現在大家都覺得城投債沒什么風險,但是保不準流動性緊張的時候,高負債地區出現問題。他并稱,明年政策上仍然會鼓勵城投債發行,包括審核程序的簡化等,城投債供給量還是會比較大。
盡管兜底氛圍濃厚,一些理性的投資者已經提前展開了部署。丁偉忠說,盡管很難判斷信用風險哪一天爆發,但一旦爆發就會很嚴重,所以必須要加強信用篩選。
“絕不在信用債上做投機。”丁偉忠向記者稱,“遲早有一天潮水會退去,信用風險遲早有一天會爆發。”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