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級地方政府信用 防控市政債風險
據媒體報道,國家發改委正醞釀推出針對城市地鐵、城際軌道交通等項目的基礎設施私募債券,以繞過現行企業債發行的相關限制,擴大基建項目的資金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導報特約評論員徐逢賢2日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分析說,市政等基礎設施項目不適合現行的企業債發行制度,私募債發債額度相對高,期限長,一定程度上可以解決資金問題。
“這種舉債的方式確實可以增加地方財政的彈性,以地方城投公司為主體的企業債向以地方政府為主體的市政債過渡,將是發展方向。”山東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院副院長、導報特約評論員董彥嶺向導報記者表示。但他同時認為,眼下推出時機欠佳,因為地方債務原本就規模很大,這樣無疑會加劇償債風險。
解資金之渴
在今年2月份結束的全國鐵路建設工作會議上,鐵道部部長盛光祖承認今年鐵路建設資金僅逾4000億元,仍將以借貸和發債為主。統計數據顯示,今年1月份,鐵路基本建設投資僅87億元,同比減少76%;固定資產投資122億元,同比下降69.6%。大幅下降的鐵路基建投資,成為2012年鐵路建設資金吃緊的信號。
徐逢賢表示,鐵路建設資金主要依靠銀行貸款、發債和鐵路建設基金等既有途徑,導致融資成本居高不下,給軌道工程持續開發構成巨大壓力。
“特別是在鐵道部退出城際鐵道項目后,此類項目融資主體變為地方政府及其背后的融資平臺,因此對資金需求進一步加大。”董彥嶺說。
據業內人士分析,鑒于此類私募債券項目有政府補貼和穩定現金流,到期償債風險可控,國家發改委才擬考慮以私募債券形式,繞過現行企業債發行的相關限制,突破現行法律框架下對債券規模和發行主體利潤的限制,擴大城市地鐵、城際軌道交通等基建項目的資金來源。
董彥嶺分析說,企業債發行會受《證券法》發行余額不超過企業凈資產40%、發行主體過去3年盈利等條件約束,市政等基礎設施項目需要長期債券融資才能解決部分資金問題。
建立債務控制標準
發行基礎設施私募債的具體方案仍在討論中,實行時間尚不得而知。
“眼下,股票、債券市場形勢都不容樂觀,地方政府積累的債務已經存在很大的風險。”董彥嶺說。
據了解,2009年、2010年中國新增銀行貸款大量流向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僅2009年一年,地方債務由2008年年底的5.56萬億元增至9萬億元,同比增長61.92%,盡管2010年增速下滑至18.86%,但地方債務余額規模仍在不斷壯大。
董彥嶺認為,地方政府建立債務控制標準是大勢所趨,應防范此類償債風險的進一步加劇。國家發改委正醞釀建立一套城市綜合信用評價體系,除對城投公司發債主體進行評價外,今后還可能對債券發行所在地的政府信用進行綜合評級。“這對控制地方融資平臺的風險將起到一定作用。”董彥嶺說。(莊會曉)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