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際協調機制成立 債市統一之門開啟
“目前看來,部際協調機制更像是權宜之計,信用債市場究竟由誰統一監管,似乎并未明確,但不容回避?!币晃徊辉竿嘎缎彰膫袌鋈耸空f ]
多頭監管之下的中國債券市場,終于迎來了監管協調機制的誕生,此前各自為政、政令不一的局面有望扭轉,債市發展將迎來新機遇。
會議就協調監管達成了一些共識,并表示將共同推動信用債市場健康發展。但亦有市場人士謹慎表示,目前看來,部際協調機制更像是權宜之計,信用債市場的統一監管仍待明確。
“三分天下”
經過多年的發展,目前我國信用債市場形成了企業債、公司債與非金融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等三大類品種,分別由發改委、證監會和央行主管的交易商協會監管。其中,非金融企業債務工具又分為中期票據、短期融資券、超短期融資券、中小企業集合票據以及非公開發行的定向債務融資工具。
“這些品種說到底都是企業信用債券,除了名稱不同,本質上幾乎沒有任何差別。”一位資深債券從業人士向《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表示,“為了避免重復監管之嫌,央行與證監會不得不采用債務融資工具與公司債券這兩個名稱?!?/p>
除此之外,自1997年商業銀行退出交易所市場后,我國債券市場被分割為銀行間市場與交易所市場;二者在登記、托管、結算上基本獨立,影響了債券的定價和流通,日益成為阻礙債券市場進一步做強做大的桎梏。
盡管在2010年10月,央行、銀監會、證監會聯合發布《關于上市商業銀行在證券交易所參與債券交易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商業銀行重返交易所試點落地,但由于諸多配套問題尚未解決,目前的互聯互通規模較小,作用有限。
因此,由于監管權的分散與交易場所的分割,一只債券的問世,從發行審核、信用評級到上市流通,往往需要接受不同部門的管理,相應的監管標準不盡相同。
“多頭監管帶來的直接影響是多個監管機構存在利益沖突,由此引發的種種不協調、不明確,容易產生監管漏洞?!币晃唤鹑谘芯咳耸恐赋?。
鵬元資信評估公司副總裁周沅帆此前向本報記者表示,目前中國債券市場面臨的最大風險,就是市場的嚴重割裂,如果這個問題不及時解決,中國的債務危機可能不會小于歐債危機。因此,建立統一互聯的債市將是非常必要和緊迫的。
盡管如此,亦有一些業內人士認為,多頭監管同時帶來了監管競爭,使發行人具有一定選擇余地,這在某種程度上促進了信用債市場的壯大。
雖面臨諸多阻礙,近年來我國信用債市場發展迅猛。據央行統計,2011年全年信用債發行量高達2.2萬億元,同比增長38.8%,在社會融資規模中的比重大大提升。其中,超短期融資券2240億元,短期融資券8029億元,中期票據7270億元,中小企業集合票據52億元,非公開定向債務融資工具899億元,企業債券2473億元,公司債券1241億元。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