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發布5月份金融統計數據
市場流動性總體穩定(讀數·發現經濟運行的軌跡)
制圖:沈亦伶
5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15萬億元,與上月基本持平
中國人民銀行6月12日發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人民幣貸款增加1.15萬億元,同比多增405億元。分部門看,住戶部門貸款增加6143億元,其中,短期貸款增加2220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3923億元;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加5255億元,其中,短期貸款減少585億元,中長期貸款增加4031億元,票據融資增加1447億元;非銀行業金融機構貸款增加142億元。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研究員溫彬分析,5月新增人民幣貸款1.15萬億元,與上月基本持平。一方面,居民短期消費貸新增2220億元,占比19.30%,居民中長期貸款新增3923億元,占比34.11%,均較上月有所回升。另一方面,企業中長期貸款新增4031億元,占比35.05%,反映信貸對實體經濟支持力度仍然較強。
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陳冀認為,從結構上看,居民中長期貸款增量較為穩定,與近期三四線城市樓市行情有一定關系。企業中長期貸款增量較4月有所下滑,但單月4031億元的增量,在地方債置換發行近兩月有所增加的情況下屬于正常,且并不低。企業短期貸款負增長,以及票據融資單月大幅增加3082億元,一定程度上可能反映了當前信用風險增加后,存款類金融機構普遍謹慎和信用風險偏好有所下降。
社會融資規模增量低于當月信貸,金融去杠桿成效明顯
“社會融資規模增量再次大幅低于當月信貸,表明金融去杠桿成效更加明顯。”陳冀說。
初步統計,5月份社會融資規模增量為7608億元,比上年同期少3023億元。其中,當月對實體經濟發放的人民幣貸款增加1.14萬億元,同比少增384億元;對實體經濟發放的外幣貸款折合人民幣減少228億元,同比多減129億元;委托貸款減少1570億元,同比多減1292億元;信托貸款減少904億元,同比多減2716億元;未貼現的銀行承兌匯票減少1741億元,同比多減496億元;企業債券融資凈減少434億元,同比少減2054億元;非金融企業境內股票融資438億元,同比少20億元。
陳冀分析,除信貸和股權融資兩項單月增量為正以外,其余各項均負增長。不僅表外融資進一步收縮,企業債券融資也負增長。“前者很大程度上體現了金融去杠桿和監管加強的成效,而后者則由近期市場違約風險上升,中小企業融資可得性下降等因素造成。”
中信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明明認為,債券融資環比減少,同比仍顯著增加,主要受部分企業在年報前融資影響,因此較4月有一定回落。另外,今年工業利潤向好,部分企業轉為依賴內部融資,相應對債券融資需求減少。
M2增速平穩符合預期,M1增速下滑反映企業融資約束
貨幣供應量方面,5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74.31萬億元,同比增長8.3%,增速與上月末持平,比上年同期低0.8個百分點;狹義貨幣(M1)余額52.63萬億元,同比增長6%,增速分別比上月末和上年同期低1.2個和11個百分點;流通中貨幣(M0)余額6.98萬億元,同比增長3.6%。
明明認為,M2同比增長8.3%,前值為8.3%,當月住戶存款顯著回升,企業存款大幅減少,財政存款及非銀存款較上月也呈現一定回落。M1同比增長6%,前值為7.2%,M2-M1“剪刀差”為2.3%,前值1.1%,再次呈擴大趨勢。
“M2增速平穩符合預期,M1增速下滑也反映企業融資約束。”陳冀認為,5月影響M2增速的因素較多,偏正面支撐的主要有信貸和央行穩健政策下及時地流動性對沖和凈投放操作。偏負面“拖累”主要來自多稅種稅收清繳及貿易摩擦下對國內流動性穩定的沖擊。綜合兩方面因素,M2增速維持平穩應該在預期之中。M1增速下滑,主要可能還是受制于金融去杠桿后企業融資可得性下降。
溫彬認為,M2增速和新增信貸保持平穩,一方面反映市場流動性總體穩定,另一方面也反映實體經濟融資需求仍然旺盛。為了合理引導市場預期,防止金融機構重新過度加杠桿,預計央行將綜合運用多種政策工具組合,保持流動性充足和市場利率水平穩定;同時,仍有可能進一步采用差別化準備金和差異化的信貸政策,增強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記者 王觀)
記者11日從中國人民銀行獲悉,即日起,將在江蘇省泰州市和浙江省臺州市開展取消企業銀行賬戶開戶許可證核發的試點工作,試點地區的企業開立基本存款賬戶調整為備案制。
為維護銀行體系流動性合理穩定,同時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綠色經濟等領域的支持力度,促進信用債市場健康發展,在上周五宣布適當擴大MLF擔保品范圍的基礎上,央行6日開展MLF操作4630億元,對沖到期后MLF余額新增2035億元,無逆回購操作。
今年以來,央行嚴厲打擊支付亂象,規范市場秩序。一些第三方支付機構存在超范圍經營跨境支付業務、未按規定審核接入商戶背景、未按規定審核客戶身份信息、超交易限額辦理跨境支付、未按規定采集業務訂單信息以及未按規定報送異常情況報告等涉嫌違規問題遭到央行重罰。
6月1日央行宣布決定適當擴大中期借貸便利(MLF)擔保品范圍,以進一步加大對小微企業、綠色經濟等領域的支持力度,并促進信用債市場健康發展。
5月最后一天,央行繼續“放水”支持資金面。為對沖企業所得稅匯算清繳、逆回購到期等因素的影響,央行周四以利率招標方式開展了2200億元逆回購操作。
自博鰲論壇宣布大幅放寬包括銀行業在內的市場準入后,中國人民銀行和各金融監管部門明確了下一步開放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措施接連落地。
記者24日從央行官網了解到,2018年第一季度全國支付體系運行平穩,社會資金交易規模不斷擴大,支付業務量穩中有升。其中,非銀支付2018年第一季度交易筆數、金額再創新高,筆數突破1000億筆,金額突破50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34.00%和93.15%。
互聯網黃金新規來襲,還能隨意投資黃金嗎?5月8日,記者從上海黃金交易所官網獲悉,央行下發《互聯網黃金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擬從金融機構、互聯網機構資質、信息披露、投資者保護等多個角度進行規范。
目前,一些第三方APP顯示,可以查詢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的個人信用報告。對此,中國人民銀行征信中心官網在首頁醒目位置用紅色字體標注“安全提示
央行征信中心的網站上,也用紅色字體標注:“安全提示:征信中心未授權任何第三方應用程序(APP)提供個人信用報告查詢服務,敬請廣大用戶注意。”
最近一年,一些手機APP開始在朋友圈賣力推廣,號稱不用跑銀行排隊等候,在手機上下載個APP應用,就可以查詢自己在央行征信系統中的個人信用報告。
在經歷了5個多月的社會公開征求意見,并接受來自市場近2000條修改意見后,央行、證監會等4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新規明確了資產管理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打破剛性兌付。
央行26日(周四)開展1000億元7天期逆回購操作,當天有2500億元逆回購到期,自此,全天凈回籠1500億元。對此,業內專家表示,置換MLF和逆回購到期等因素,限制了此次降準釋放資金規模,資金面的修復需要一定過程,但趨于好轉的方向是明確的。
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布一季度金融機構貸款投向統計報告顯示,一季度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125萬億元,同比增長12.8%,增速比上年末高0.1個百分點;一季度增加4.9萬億元,同比多增6339億元。
央行20日公告稱,目前銀行體系流動性總量處于較高水平,受吸收央行逆回購到期等因素的影響,周二不開展公開市場操作。因當日有400億元逆回購到期,單日凈回籠資金4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