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9.4%,增速較上月有所放緩——
擴大消費要順應需求新變化
今年前4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長有所放緩。專家表示,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和人口結構的變化,消費增速出現調整,這是符合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總體來看,消費仍然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穩定器”,仍然要順應居民需求新變化擴大消費,形成供給結構優化和總需求適度擴大的良性循環——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8542億元,同比名義增長9.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9%)。這一增速水平比上個月放緩0.7個百分點,比去年同期放緩1.3個百分點。
有關專家表示,在消費規模已經十分龐大的情況下,消費增速放緩符合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也是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客觀表現。總的來看,消費依然是中國經濟增長的“穩定器”,且消費升級態勢將進一步加快。下一步,仍然要順應居民需求新變化擴大消費,形成供給結構優化和總需求適度擴大的良性循環。
消費增速放緩符合規律
今年前4個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18817億元,同比增長9.7%,比去年全年放緩0.5個百分點。其中,限額以上單位消費品零售額46137億元,增長8.4%。
自2004年以來,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連續14年保持兩位數增長。值得注意的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呈現出了明顯的換擋特征。
“隨著經濟結構轉型和人口結構的變化,消費增速必然會出現調整,這是符合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交通銀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劉學智說,從消費階段看,過去是解決溫飽的消費,很多消費產品從無到有,例如彩電、冰箱、汽車等,都經歷過快速增長期。現在,我國已經進入消費升級階段,大部分產品的擁有比率已經較高,過去消費增長快的領域增速自然會逐漸放緩,消費升級又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因此整體消費增速放緩是正常現象。
“消費增速放緩是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的重要特征之一。”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黃志龍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這必然會影響消費增速。
黃志龍還指出,當前我國居民杠桿率相對較高,特別是過去幾年由房地產市場加杠桿驅動居民負債攀升,對居民消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此外,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依然巨大,也不利于擴大居民消費。
有關專家還表示,中國消費市場在世界上影響力會越來越大。不過,在市場規模已經比較大的情況下,中國消費要繼續保持兩位數增長的難度也會越來越大。
消費升級態勢明顯加快
4月份,按消費類型分,餐飲收入3024億元,增長9.6%;商品零售25517億元,增長9.4%。
在基本生活類商品較快增長的同時,部分消費升級類商品增速加快。4月份,限額以上單位通訊器材、文化辦公用品(含計算機)類商品同比分別增長10.8%和18.3%,增速分別比上月加快9.2個和5.7個百分點;化妝品類也保持15%以上的快速增長。
國家統計局中國經濟景氣中心副主任潘建成此前表示,當前我國經濟總量已經躍居世界第二,處于從中等收入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階段。在這個進程中,人們已經逐漸從滿足溫飽和物質富足向滿足精神需要轉變,客觀上會帶來消費行為的根本性轉變。而且,消費升級的過程往往有很強的集聚效應,人們對新興消費的需求往往是爆發式的,使得新興消費從萌芽到活躍的時間周期大幅縮短。
近年來,隨著我國居民消費從注重量的滿足向追求質的提升、從有形物質商品向更多服務消費轉變,通訊器材、汽車、居住相關商品、文化用品等品質升級類商品銷售旺盛,大眾餐飲、文化娛樂、休閑旅游、教育培訓、醫療衛生、健康養生等服務性消費成為新的消費熱點。
“消費升級類商品增速加快,說明消費增長的潛力依然十分巨大。”黃志龍分析說,當前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推進,商品和服務的品質不斷改善,促進了中高收入家庭的居民消費,提升了這類家庭的消費傾向;新興業態和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為消費升級類商品提供了更加多元化、價格透明、性價比更高的商品來源。此外,“80后”“90后”逐漸成為品質消費、個性化消費、定制化消費的引領者,促進了商品類的消費升級。
在劉學智看來,消費升級加快是供需兩方面共同作用的結果。從需求看,隨著需求結構從過去溫飽型向高品質提升,廣大群眾對消費升級的需求日益強烈。從供給看,隨著經濟結構逐漸轉型,更優質的消費產品得以供應,特別是非物質形態的服務業發展較快,為消費升級提供了條件。
隨著消費升級的持續推進,為經濟的平穩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多位經濟學家指出,在消費升級中,許多新消費的快速成長將帶動服務業的發展,并更好地對沖經濟下行壓力,保證經濟平穩增長。
挖掘消費升級核心動力
近年來,消費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首要動力,消費驅動型發展模式已經初步形成。今年一季度,我國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了77.8%。
恒豐銀行研究院研究員王麗娟表示,當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的驅動力正由出口、投資轉向消費,消費對GDP的貢獻率不斷提升。近年來,我國積極擴大內需的效果正在顯現,消費無論是占GDP的比重還是對GDP的貢獻率都日漸提升,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從未來走勢看,消費能否平穩增長,將對宏觀經濟走勢產生深遠影響。
中央和地方都在積極采取措施釋放消費潛力,以確保消費在推動經濟發展中繼續發揮基礎性作用。國家統計局貿易外經司司長孟慶欣表示,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和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的帶動下,內需發展的活力和后勁將持續釋放,新興業態快速增長和新商業模式不斷涌現,傳統實體零售持續回暖,我國消費品市場有望繼續保持較快增長。
劉學智表示,我國消費增長空間巨大,這為經濟結構轉型和經濟增速保持中高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供需結構不平衡問題較為明顯,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因此,要以消費需求轉變為契機,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為目的,根據消費需求結構轉變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振消費重點領域發展。
黃志龍建議,提振消費,一是要對居民和家庭減稅降費,提高居民和家庭可支配收入;二是要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養老體系,使更多的家庭敢于消費;三是要推動商品和服務的品質革命,使各種高性價比、高品質商品受到消費者青睞;四是要注重挖掘服務消費的潛力,把服務消費作為提振消費和消費升級的核心動力。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積極擴大消費和促進有效投資,順應居民需求新變化擴大消費,著眼調結構增加投資,形成供給結構優化和總需求適度擴大的良性循環。
記者了解到,今年以來,各地已經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擴大內需政策,旨在擴大進口和促進消費升級。有關部門也將以培育和壯大消費增長點為目標,出臺旨在進一步擴大消費的一系列新政,并把擴大信息消費和推廣高技術產品應用作為兩大關鍵的政策發力點。(記者 林火燦)
“五一”小長假期間,包括家電消費、休閑旅游等消費呈現出火爆態勢,品牌消費、品質消費等消費升級趨勢日益明顯。業內指出,今年我國消費將實現更有質量的增長,體現在消費結構的不斷升級。
面對國內外消費市場環境變化,中國家居業應改變“以經銷商為中心”的傳統產業鏈條,向“以消費者為中心”轉型,走品牌專業化之路,升級配套業態和購物服務體驗,通過新生活方式的傳播,豐富品牌的文化價值內涵。
隨著上市公司、銀行年報密集公布,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業績也浮出水面。截至4月16日,從已公布盈利數據的7家持牌消費金融機構來看,招聯消費金融、捷信消費金融凈利潤超過10億,已超過部分上市農商行。馬上消費金融凈利增88倍成“黑馬”。
隨著上市公司、銀行年報密集公布,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業績也浮出水面。截至4月16日,從已公布盈利數據的7家持牌消費金融機構來看,招聯消費金融、捷信消費金融凈利潤超過10億,已超過部分上市農商行。馬上消費金融凈利增88倍成“黑馬”。
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10日發布消息稱,今年以來,中國居民消費保持平穩較快增長態勢,實物商品消費提檔升級,服務消費培育壯大,消費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增強,為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發揮了“壓艙石”的重要作用。
電商平臺不僅是“溝通者”,而且同商場、超市、展銷會的舉辦者、柜臺出租者一樣,都是經營者。如果消費者和賣家發生糾紛,電商平臺理應積極幫助消費者維權,不應推脫。
每年的3月15日是“國際消費者權益日” (World Consumer Rights Day) ,由國際消費者聯盟組織于1983年確定,目的在于擴大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宣傳,使之在世界范圍內得到重視,以促進各國和地區消費者組織之間的合作與交往,在國際范圍內更好地保護消費者權益。
網購年貨,自主選座,叫上一份外賣,“輕裝”出門,坐上飛馳的高鐵,連上WIFI,下單除夕年夜飯,搶紅包,網上拜年……這不是劇情,這是現實,發生于2018年初的中國社會。
在消費升級大背景下,回家探親已不再是春節唯一主題,今年春節假期旅游“過大年”尤其火爆。
今年春節黃金周期間,全國消費市場年味濃、銷售旺,買年貨、趕大集、逛廟會、吃年夜飯等傳統消費持續火爆,旅游、讀書、觀影、看展等新興消費亮點紛呈。
6日,中國貿促會研究院發布《2017/2018年中國消費市場發展報告》,預計今年消費將連續第15年兩位數增長,我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首次突破40萬億元大關,消費將實現更有質量的增長,全年消費率有望保持60%的高位,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進一步提高。
昨日,大河報記者從洛陽市消費者協會獲悉,目前該協會正面向全市征集消費維權志愿者,希望熱心人士積極參與,共同維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
日前,浙江省金華市市場監管局和金華市消保委組織實施了“放心消費示范單位建設”工作,向社會招募了40名來自各行各業的消費維權義工,經過培訓掌握一定的法律法規和消費知識后,分成5個小組“潛入”各縣市區進行暗訪、評價。
業內人士表示,伴隨消費金融市場發展而來的風險問題正困擾著整個行業,合規經營已是消費金融行業準入的基本要求。在這一背景下,消費金融公司的商業模式也面臨調整。
消費需求、投資需求和外部需求被稱為“三大需求”,也是常說的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目前,在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消費已經超過投資成為了領跑者,未來這種趨勢有望繼續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