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行官網消息,《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發布。相比征求意見稿,《意見》將過渡期延長至2020年底,給予金融機構充足的調整和轉型時間。
資管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
央行相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介紹, 在非標準化債權類資產投資方面,《意見》明確標準化債權類資產的核心要素,提出期限匹配、限額管理等監管措施,引導商業銀行有序壓縮非標存量規模。
在產品凈值化管理方面,《意見》要求資產管理(以下簡稱資管)業務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明確剛性兌付的認定及處罰標準,鼓勵以市值計量所投金融資產,同時考慮到部分資產尚不具備以市值計量的條件,兼顧市場訴求,允許對符合一定條件的金融資產以攤余成本計量。
在消除多層嵌套方面,《意見》統一同類資管產品的監管標準,要求監管部門對資管業務實行平等準入,促進資管產品獲得平等主體地位,從根源上消除多層嵌套的動機。同時,將嵌套層級限制為一層,禁止開展多層嵌套和通道業務。
在統一杠桿水平方面,《意見》充分考慮了市場需求和承受力,根據不同產品的風險等級設置了不同的負債杠桿,參照行業監管標準,對允許分級的產品設定了不同的分級比例。
在合理設置過渡期方面,經過深入的測算評估,相比征求意見稿,《意見》將過渡期延長至2020年底,給予金融機構充足的調整和轉型時間。對過渡期結束后仍未到期的非標等存量資產也作出妥善安排,引導金融機構轉回資產負債表內,確保市場穩定。
非金融機構不得發行、銷售資管產品
央行相關負責人介紹,針對非金融機構違法違規開展資管業務的亂象,《意見》也按照“未經批準不得從事金融業務,金融業務必須接受金融監管”的理念,明確提出除國家另有規定外,非金融機構不得發行、銷售資管產品。“國家另有規定的除外”主要指私募投資基金的發行和銷售。私募投資基金適用私募投資基金專門法律、行政法規,其中沒有明確規定的,適用《意見》,創業投資基金、政府出資產業投資基金的相關規定另行制定。
據央行方面的數字,近年來,我國金融機構資管業務快速發展,規模不斷攀升,截至2017年末,不考慮交叉持有因素,總規模已達百萬億元。
央行相關負責人在答記者問中指出,資管業務在滿足居民財富管理需求、增強金融機構盈利能力、優化社會融資結構、支持實體經濟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另一方面,由于同類資管業務的監管規則和標準不一致,導致監管套利活動頻繁,一些產品多層嵌套,風險底數不清,資金池模式蘊含流動性風險,部分產品成為信貸出表的渠道,剛性兌付普遍,在正規金融體系之外形成監管不足的影子銀行,一定程度上干擾了宏觀調控,提高了社會融資成本,影響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加劇了風險的跨行業、跨市場傳遞。 (記者 宓迪)
全市場高度關注的大資管新規終于正式落地。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即業內俗稱的“資管新規”,這也意味著新規即將落地。
業內專家表示,資管新規統一了監管框架和標準,正式確立了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的發展方向。未來行業風險將有效釋放,影子銀行、剛性兌付、多層嵌套等頑疾有望得到根治,整個資產管理行業的生態和競爭格局將獲重塑。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上周末,央行等五部門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下稱《指導意見》)。
17日,央行等五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下稱《指導意見》)。從此,我國資管行業從此迎來統一監管規范!
隨著一系列監管新規的發布,當前資管行業正迎來發展分水嶺。通道業務的收縮、委外資金的減少,以及凈值化轉型,讓券商資管身處變局之中。有機構指出,需從投資和負債兩端出發抓重點,把握市場機遇。
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本周恰逢中資上市銀行年報密集披露期,談及資管新規落地對于上市銀行業績的影響,多家銀行行長表示,資管新規總體而言對自身業務沖擊不大。成立子公司,轉向凈值類產品將成為銀行應對的主要方式。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最新發布的《私募投資基金備案須知》明確,私募基金存在委貸等三類情形的不再予以備案。
隨著多家債權人逐步揭開底牌,東北地區最大乳企輝山乳業(6863.HK)的債務面目,正逐步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