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場高度關注的大資管新規終于正式落地。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和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遵循堅持嚴控風險的底線思維、服務實體經濟的根本目的等原則,重點針對資產管理業務的多層嵌套、杠桿不清、套利嚴重、投機頻繁等問題,設定統一的標準規制,《意見》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近年來,我國金融機構資管業務規模不斷攀升。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末,不考慮交叉持有因素,總規模已達百萬億元。其中,銀行表外理財產品資金余額為22.2萬億元,信托公司受托管理的資金信托余額為21.9萬億元,公募基金、私募基金、證券公司資管計劃、基金及其子公司資管計劃、保險資管計劃余額分別為11.6萬億元、11.1萬億元、16.8萬億元、13.9萬億元、2.5萬億元。同時,互聯網企業、各類投資顧問公司等非金融機構開展資管業務也十分活躍。
央行有關負責人表示,由于同類資管業務的監管規則和標準不一致,導致監管套利活動頻繁,一些產品多層嵌套,風險底數不清,資金池模式蘊含流動性風險,部分產品成為信貸出表的渠道,剛性兌付普遍,在正規金融體系之外形成監管不足的影子銀行,一定程度上干擾了宏觀調控,提高了社會融資成本,影響了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質效,加劇了風險的跨行業、跨市場傳遞。
在監管范圍上,此次《意見》明確,資產管理業務是指銀行、信托、證券、基金、期貨、保險資產管理機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等金融機構接受投資者委托,對受托的投資者財產進行投資和管理的金融服務。資產管理業務是金融機構的表外業務,金融機構開展資產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出現兌付困難時,金融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墊資兌付。金融機構不得在表內開展資產管理業務。
從資管產品分類來看,《意見》從兩個維度對資管產品進行分類。一是從資金來源端,按照募集方式分為公募產品和私募產品兩大類。私募產品面向合格投資者通過非公開方式發行。其中,自然人合格投資者需具有2年以上投資經歷,且滿足以下條件之一:家庭金融凈資產不低于300萬元,家庭金融資產不低于500萬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40萬元。二是從資金運用端,根據投資性質分為固定收益類產品、權益類產品、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混合類產品四大類。固定收益類產品投資于存款、債券等債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于80%,權益類產品投資于股票、未上市企業股權等權益類資產的比例不低于80%,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產品投資于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的比例不低于80%,混合類產品投資于債權類資產、權益類資產、商品及金融衍生品類資產且任一資產的投資比例未達到前三類產品標準。
在禁止性領域方面,《意見》明確,金融機構不得將資產管理產品資金直接投資于商業銀行信貸資產,不得直接或者間接投資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禁止進行債權或股權投資的行業和領域,鼓勵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商業可持續的前提下,通過發行資產管理產品募集資金投向符合國家戰略和產業政策要求、符合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要求的領域。金融機構不得違反金融監督管理部門的規定,通過為單一融資項目設立多只資產管理產品的方式,變相突破投資人數限制或者其他監管要求。同一金融機構發行多只資產管理產品投資同一資產的,為防止同一資產發生風險波及多只資產管理產品,多只資產管理產品投資該資產的資金總規模合計不得超過300億元。金融機構不得為其他金融機構的資產管理產品提供規避投資范圍、杠桿約束等監管要求的通道服務。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開展投資顧問業務應當取得投資顧問資質,非金融機構不得借助智能投資顧問超范圍經營或者變相開展資產管理業務。
在資產管理產品所投資資產的集中度方面,《意見》做出了進一步的明確:單只公募資產管理產品投資單只證券或者單只證券投資基金的市值不得超過該資產管理產品凈資產的10%。同一金融機構發行的全部公募資產管理產品投資單只證券或者單只證券投資基金的市值不得超過該證券市值或者證券投資基金市值的30%。其中,同一金融機構全部開放式公募資產管理產品投資單一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不得超過該上市公司可流通股票的15%。同一金融機構全部資產管理產品投資單一上市公司發行的股票不得超過該上市公司可流通股票的30%。在杠桿比例方面,資產管理產品應當設定負債比例上限,同類產品適用統一的負債比例上限。每只開放式公募產品的總資產不得超過該產品凈資產的140%,每只封閉式公募產品、每只私募產品的總資產不得超過該產品凈資產的200%。金融機構不得以受托管理的資產管理產品份額進行質押融資,放大杠桿。公募產品和開放式私募產品不得進行份額分級。
為維護市場穩定,《意見》按照“新老劃斷”原則設置過渡期,確保平穩過渡。過渡期為本意見發布之日起至2020年底,對提前完成整改的機構,給予適當監管激勵。過渡期內,金融機構發行新產品應當符合本意見的規定;為接續存量產品所投資的未到期資產,維持必要的流動性和市場穩定,金融機構可以發行老產品對接,但應當嚴格控制在存量產品整體規模內,并有序壓縮遞減,防止過渡期結束時出現斷崖效應。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審議通過《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即業內俗稱的“資管新規”,這也意味著新規即將落地。
業內專家表示,資管新規統一了監管框架和標準,正式確立了我國資產管理行業的發展方向。未來行業風險將有效釋放,影子銀行、剛性兌付、多層嵌套等頑疾有望得到根治,整個資產管理行業的生態和競爭格局將獲重塑。
日前,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上周末,央行等五部門發布《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下稱《指導意見》)。
17日,央行等五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下稱《指導意見》)。從此,我國資管行業從此迎來統一監管規范!
隨著一系列監管新規的發布,當前資管行業正迎來發展分水嶺。通道業務的收縮、委外資金的減少,以及凈值化轉型,讓券商資管身處變局之中。有機構指出,需從投資和負債兩端出發抓重點,把握市場機遇。
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指導意見》)。
本周恰逢中資上市銀行年報密集披露期,談及資管新規落地對于上市銀行業績的影響,多家銀行行長表示,資管新規總體而言對自身業務沖擊不大。成立子公司,轉向凈值類產品將成為銀行應對的主要方式。
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最新發布的《私募投資基金備案須知》明確,私募基金存在委貸等三類情形的不再予以備案。
隨著多家債權人逐步揭開底牌,東北地區最大乳企輝山乳業(6863.HK)的債務面目,正逐步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