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企業出海忙:美國養豬澳洲采礦歐洲買企業
雙匯、一拖、金龍、美景、義煤、洛鉬等,這些河南省的旗艦企業,從產品輸出到資本輸出,從市場占領到品牌征服,從低價策略到技術取勝,從新興國家到發達市場……新一輪的豫企出海顯現新特征。
豬肉、銅管、飛機的背后,是河南領先企業對全球供應鏈的整合能力
3月20日之后,在鄭州人的菜籃子里面,多了一個選擇:史密斯菲爾德的冷鮮豬肉。
這一塊冷鮮豬肉,在全程零下1℃的恒溫冷鏈運輸下,漂洋過海,從美國的養豬場到了鄭州人的餐桌上。
“用句時髦的話來說,咱們吃的不是豬肉,是中國企業對全球供應鏈的整合能力。”北京嘉富成財富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鄭錦橋說。
這是美國的“鮮豬肉”第一次進入中國,“冷鮮豬肉”的保質期是45天,在這短短的時間內,要從史密斯菲爾德的生產線上下來,經過包裝、運輸、海關、再進入中國的超市,需要的,的確是對全球供應鏈精準強大的整合能力。
而“強大整合能力”的背后,是2013年,中美史上最大的收購案,“雙匯并購史密斯菲爾德”,中國最大的肉類加工企業,跨過遼闊的太平洋,以71億美元的代價,將全球最大的豬肉產業鏈一體化企業史密斯菲爾德納入囊中。
收購史密斯菲爾德之后,萬隆將雙匯的企業戰略定位為“全球擴張、整合資源、品牌發展、全球化食品安全、打造國際化經營團隊”。
事實上,這更是相當多的河南領先企業正在踐行的戰略布局。
今年5月,金龍銅管在美國南部亞拉巴馬州投資興建的工廠即將開業。
為了吸引金龍等中國企業來投資,亞拉巴馬州議會參議院甚至火速通過了《亞拉巴馬關稅信用法案》,法案規定,外資企業只要符合對亞拉巴馬州的直接投資超過1億美元、創造超過100個就業崗位等相關條件,就可依據其在美國海關繳納的反傾銷稅相關文件,向州政府申請等額的企業稅減免指標,也就是說,美國的州政府主動要求為我們河南企業可能要繳納的反傾銷稅“買單”。
而在2013年10月,河南美景集團收購了美國穆尼公司,這是中國民營企業首次收購美國知名飛機制造企業。目前,美景集團已注冊成立河南嘯鷹航空產業有限公司,將憑借美國穆尼航空公司領先的生產力和核心技術研發能力,整合國際優秀航空資源,與美國的飛機設計團隊進行技術合作,利用綜合保稅區進行飛機零部件生產。預計年底前嘯鷹公司的第一架“鄭州制造”飛機將在上街下線。
河南企業“被招商”,不斷融入世界經濟的重組與分工中
河南在向全世界招商引資,而河南的企業亦在其他國家“被招商”。
2013年,全球最大的精密銅管制造商金龍銅管在美國南部亞拉巴馬州投資建廠。金龍銅管從亞拉巴馬州各級政府處爭取到的優惠政策,總價值達2億美元,包括現金優惠、相關稅收、土地成本的免除和勞工培訓補貼等。在勞工培訓方面,州政府就出資300萬美元,將金龍在中國的培訓課程轉化為美國當地人可以理解的英文,并到新鄉拍攝生產現場視頻。
金龍建廠所占據的300畝土地,也是當地政府免費提供。由于建廠所在地有鐵路經過,為方便員工上下班,當地政府甚至出資建設了一座通行橋。這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河南企業在世界經濟分工中的重要性。
事實上,從2007年,河南商人龐玉良買下了德國帕希姆機場開始,河南企業越來越多地融合到世界經濟的重組與分工中。2011年,洛陽一拖集團收購意大利Argo集團旗下法國McCor-mick工廠;2012年,義煤出海收購澳洲煤企EOC;2013年,雙匯在并購美國史密斯菲爾德之后,加碼收購西班牙最大的火腿生產企業康博菲爾,河南省美景集團收購位于美國得克薩斯州的穆尼飛機制造公司,洛陽鉬業斥資50億元人民幣收購澳洲銅金礦Northparke項目。
2014年2月19日,新開源發布在德國投資設立博愛新開源化學有限公司子公司的公告。該公司稱,鑒于其歐洲市場客戶持續增加,為進一步開拓歐洲市場,提高公司產品市場占有率,決定在德國北萊茵-威斯特法侖州的科隆市設立一家貿易公司。
早年外出闖蕩打天下的瑞貝卡,更是一開始就布局成熟高端的歐美市場,現在其海外營收一半都來自歐美市場,現在企業已開始轉戰非洲市場了。
主動走出去,與國際知名裝備服務商合作,提升自己的技術實力與管理經驗,并非僅是林州重機的選擇,在河南還有一批豫企采取相同的路徑,應對國內激烈的“紅海”競爭,走向海外淘金,獲得國際化的技術與經驗。
河南濟源鋼鐵集團又是一例。“我們正與意大利的達涅利集團加強合作,提升公司品牌與技術附加值,走一條差異化競爭之路。”2月24日,濟源人士向記者透露。據介紹,達涅利集團是一家有百年歷史的冶金設備制造商,世界三大知名的冶金設備制造商之一,總部位于意大利。“國內特鋼市場正成為各大鋼企投資爭奪的最后一塊蛋糕,未來可預見的兩三年內,特鋼領域也與普鋼市場一樣,紅海一片,我們要走出去,實現在海外市場的突破。”濟鋼董事長李玉田對記者表示。
“資本走出去、產業鏈買回來”,是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切實之選
豫企旗艦紛紛出海的大背景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浪潮。過去11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連續增長。2012年,中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41個國家和地區的4425家境外企業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實現非金融類直接投資772.2億美元,同比增長28.6%。中國未來對外直接投資將繼續保持高速增長。根據商務部“十二五”時期對外投資合作發展主要任務和重點工作,2015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將達到1500億美元,“十二五”時期年均增長17%。
從購買商品或者出口商品,到資本、資源、人力、渠道的全面融合,河南企業參與國際分工的姿態越來越自信,技巧越來越嫻熟,爭取來的“條件”也越來越有利。
“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主要有三種類型”,北京大學教授黃嵩說,“早期中國企業海外并購,主要目的是市場。可概括成‘資本走出去、商品走出去’。不過這種類型,從大量失敗案例如TCL收購湯姆遜、上汽收購雙龍等來看,很多中國企業尚未具備此等能力。另一類常見的中國企業海外收購,其目的是資源。通過收購外國公司,獲得能源、礦產等資源。此類‘資本走出去、資源買回來’的并購案例,大多數都取得了成功。”比如說,義煤、洛陽鉬業出海買礦。
在他看來,雙匯-史密斯并購案,屬于第三種并購類型,這種新的并購類型,目的不是為了獲得國外市場,亦不是為了獲得國外資源,而是通過收購,獲得國外公司的品牌、產品、技術和管理經驗,最終目的是整合供應鏈條,發展中國市場,是“資本走出去、產業鏈買回來”。
“中國作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經濟第二大國,市場巨大,且面臨消費升級。通過收購,獲得國外公司的資源、品牌、產品、技術和管理經驗,做大中國市場,理應成為當前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主要類型。‘資本走出去、產業鏈買回來’,是當前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切實之選。”黃嵩說。(記者劉方)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