羚銳制藥步入良性軌道 凈利增長近2倍
2011年中旬完成MBO后,A股“膏藥大王”羚銳制藥主營業務已經進入一個良性軌道,2012年定向增發預案顯示大股東羚銳發展拿出1.24億元真金白銀,包括其余四家參與投資者其限售股鎖定期高達3年。傳統膏藥恢復性增長,口服藥快速增長,2012年中報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凈利潤增速高達193.75%,這是羚銳制藥為投資者交出的中期答卷。
半年報凈利增長近2倍
8月15日,羚銳制藥公布2012年中報業績,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28907萬元,同比增長23.8%;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1909萬元,同比增長38.06%,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利潤1507.59萬元,同比增速高達193.75%,每股收益0.095元。
羚銳制藥目前的主營業務包括傳統膏藥制劑及口服藥,其中口服藥主要包括兩大品種:培元通腦膠囊和丹鹿通督片,均為中藥獨家品種。
從細分業務看,膏藥業績繼續保持恢復性上漲,上半年公司橡膠膏劑營業收入為18943萬元,同比增長14.67%,不過營業利潤率較同期下降0.52個百分點至59.12%;而整個口服藥則延續了2011年以來的高速增長,其中片劑營業收入2253萬元,同比增長46.3%,毛利率54.68%,同比增加3.25%;膠囊營業收入5797萬元,同比增長58.09%,營業利潤率增長0.97個百分點至46.99%。
實際上在2011年前,羚銳制藥主營業務收入基本處于大幅波動的狀態,其中2008年凈利潤下降幅度為84.93%,2010年扣除非經常損益凈利潤下降幅度達到48.44%,但2011年起,公司似乎已經走上了良性的發展軌道。
羚銳制藥證券辦人士告訴記者,傳統膏藥市場競爭激烈,整個行業門檻低,前些年由于在銷售方面不如意,盡管產品有獨家療效,但銷量不穩定。不過在2012年起公司實施了營銷改革,直接針對終端市場,進一步向銷售人員放權,目前銷售改革已經初見成效。
另外對于口服藥2012年上半年延續的高增長,該人士表示,口服藥兩個主要品種通腦膠囊和丹鹿通督片無論是質量還是療效都高于市場同類品種。但是前些年由于代理商的原因,這塊業務并沒有給公司帶來太多效益。
“經過幾年的探索,公司已經選擇了合格的代理商,所以口服藥出現了較快的增長?!鄙鲜鋈耸扛嬖V記者。
MBO提升高管、員工動力
某券商行業分析師告訴記者,羚銳制藥公司基本面能夠出現如此多的積極變化,除了產品具有競爭優勢外,公司2011年6月完成的MBO可謂是最大的內因。
羚銳制藥的前身是河南信陽羚羊山制藥廠,1996年改制為股份公司并于2000年9月登陸資本市場。大股東為信陽羚銳發展有限公司,占9.44%股權,其余股東股權占比小于5%。
由于歷史原因,羚銳發展的股權一直掛在新縣財政局名下。2011年6月羚銳制藥公告稱,公司大股東已由新縣財政局變更為熊維政等49位原河南省信陽羚羊山制藥廠和羚銳制藥的員工。熊維政為羚銳發展和羚銳制藥的法人代表。此次變更導致公司實際控制人由新縣財政局變更為熊維政等49位自然人。
大股東股權變更后,實際上羚銳制藥已經變成了管理層和員工的直接持股,即管理層MBO順利完成。
上述券商分析師表示,完成MBO后公司的體制開始盤活,在已有資源背景下,公司管理層和員工也有很高的動力,讓公司業績實現快速增長。而標志性事件,就是公司2011年下半年開始規劃,2012年初開始實施的營銷體制改革。
膏藥營銷體制改革之前,羚銳制藥前期實行的模式是 “全程監控”,而營銷體制改革則是對這一模式的深化。營銷體制改革主要以區域市場承包制為核心,地區負責人在達到公司年度銷售考核的基礎上,公司可下放5年的區域經營權。
目前公司大約共有200多個區域銷售人員,基本覆蓋了全國大部分省份及地區。市場承包制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銷售人員的積極性,并為公司貼膏類產品建立了長期穩定的增長預期。另外,公司繼續鞏固與九州通集團、老百姓大藥房等各醫藥連鎖企業及經銷商的戰略合作,強化第一、第二終端的市場開拓。
羚銳制藥證券辦人士告訴記者,除了傳統膏藥恢復性增長,公司也在向更高端的膏藥產品遞進,如芬太尼。芬太尼在歐美及日本市場銷售情況很好,公司前期也經過多方研究和論證。芬太尼項目批準生產后,將成為公司最具潛力的業務,不過該項目還處于審批階段,目前還不能知曉具體時間點。
另外,當記者問及在完成MBO后,公司管理層與前期相比有無區別時,上述人士并未明確表示完成前后的區別,只是強調MBO前后,公司的管理層積極性都很高。
定向增發股份鎖定3年
某券商行業分析師認為,在口服藥中,培元通腦膠囊列入2009年國家醫保目錄,獨家品種,在市場推廣上具有很大優勢。
由于中風后遺癥需長期服藥,按600萬缺血性中風患者,10%的服用率,每年服用3個月計算,其潛在市場空間超過10億元。
而丹鹿通督片同樣也在2009年被列入國家醫保目錄,進一步打開了其市場空間,2011年上半年銷售增長78%。
據羚銳制藥證券辦人士介紹,上述兩種口服藥目前在北京、上海的銷售情況不錯,由于銷售模式的一致性,可以預計這一模式在其他城市成功復制將是大概率,而目前公司處于滿產狀態,供需矛盾比較突出,在這樣的背景下,2012年公司推出的新的定向增發方案,發行價為7.67元,募集資金3.86億元,全部投向口服藥生產。
某券商行業分析師告訴記者,羚銳制藥本次定向增發采取的是定價而不是詢價的形式,增發對象提前鎖定,且所有參與者均是現金認購,其中大股東羚銳發展亦是拿出1.24億元現金,與其余四家增發對象同樣鎖定3年,這從側面也看出大股東及參與增發的投資者對羚銳制藥未來發展的信心。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