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截至5月20日,滬深兩市融資余額高達20057.39萬元,首次突破2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市場的火爆可見一斑。有分析人士指出,降低融資融券擔保品折算率不會對現有融資融券存量直接產生擠出效應,但是會降低融資買入和融券賣出的開倉規模上限,從而降低杠桿上限。
截至5月20日,滬深兩市融資余額高達20057.39萬元,首次突破2萬億元,再創歷史新高,市場的火爆可見一斑。
不過,種種跡象顯示,“兩融”市場資金情緒正偏于謹慎。而另一方面,由于監管層一再強調對融資融券、傘形信托等業務要嚴控杠桿,國泰君安、中信證券、廣發證券、招商證券等不少券商都對“兩融”折算率進行了調整。
有分析人士指出,降低融資融券擔保品折算率不會對現有融資融券存量直接產生擠出效應,但是會降低融資買入和融券賣出的開倉規模上限,從而降低杠桿上限。長期來看,融資規模增速可能放緩甚至下降。
業內人士認為,如果券商不選擇增發或發短融券補充資本金,“兩融”余額則很快沖頂。作為本輪牛市增量資金的主體,融資資金規模增速的放緩,將直接令牛市減速。
按照國泰君安的計算,參照與A股投資者結構相似的中國臺北股市情況來看,兩融/流通市值的比例最高可到5.5%,再考慮凈資本和流動性監管約束,靜態計算A股“兩融”規模上限為2.3萬億元,若考慮市值因素,“兩融”需求上限為3.6萬億元。
申萬宏源則認為,根據最新的券商凈資本監管要求規定,“兩融”余額的天花板在3.1萬億左右。持續發展的A股牛市市場情緒和直接融資的市場環境將會為“兩融”業務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有分析指出,“兩融”余額創新高,主要歸功于近日來中小盤股的活躍。另一方面,“兩融”創下歷史新高,表明投資者對未來市場的預期越來越有信心。
就上周各行業的融資買入和融券賣出動向分析,資金出現明顯的分流。經歷股指的連續上漲之后,杠桿資金在進一步撤離地產等行業,流向權重的制造、金融行業。行業數據顯示,一周以來,制造、信息、零售業期間凈買入額居行業前三。其中,制造業凈買入額接近480億元,遙遙領先。個股方面,銀行股作為金融股的細分弱勢品種,興業銀行卻在“兩融”市場表現突出,上周凈買入額超過25億元,而長江證券、華泰證券、中國平安 也擠進融資凈買入前十。從融資買入額來看,制造業、金融、信息服務業穩居前列。
據證券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