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今年以來的股市熱度,隨著創業板指的持續升高,達到了非常令人吃驚的程度。從資產管理的角度來看,進入新領域和開拓投資能力的新疆界,是每個團隊為了快速發展所必然要做的事情。
今年以來的股市熱度,隨著創業板指的持續升高,達到了非常令人吃驚的程度。無論是產品發行速度、過去一段時間的累積業績,還是背后的人才團隊的流動和爆出的“身家”,乃至各類管理機構發行和進入新市場、新品種的紅包程度,都達到了一個極高的水平。
其中的很多征兆,都與曾經的2007年的牛市巔峰的狀況不謀而合。我們無從判斷,市場是否已經接近一個行情的頂部,但是上述情況背后折射的各環節市場參與者的“預期抬升”往往意味著一種規律:市場里過高的預期,往往導致更低的投資結果。這個情況可以歸納為“欲速則不達”。
具體來說,近期有三件事情是非常典型的過于火爆的狀況。
其一、是各類基金產品募集的快速程度。最新的一個放衛星的股票基金是北京一家善于成長股投資的公司,他們的王牌基金經理,創造了1天150億元的募集紀錄。驅動這基金募集熱潮背后的力量,是近一年來基金業績的快速飆升。
簡單的統計數據可以發現。過去兩周內,在A股市場指數大幅波動的當口,大批的以創業板和新興市場板塊為投資方向的股票基金,依然創下20%以上的短期業績升幅。而統計累計數據看,過去的5個半月里,已經有超過70只基金收益率逾100%,其中幅度最大的某移動互聯基金的業績升幅已經超過了235%。而累計起來,過去一年有600只股票基金收益率超過100%。這樣的業界確實讓人艷羨。
但是,這樣的業績可能持續么?從中長期來看,這類業績必然是無法持續的。從有公募基金業績歷史以來,16個完整年度里,基金平均收益達到100%的,估計只有兩年,分別是2006年和2007年,而緊接著的2008年,基金業績平均跌幅達到60%以上,這樣的話,大概是把三年平均收益降低到了20%~30%一線。所以,從這個角度看,對于基金的投資者而言,有必要更明確的了解,基金中長期收益與風險的關系,謹慎決策股票投資。
另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狀態是,基金經理人的大批離職創業。
最新的一個信息是,泰達荷銀的總經理劉青山宣布離職奔私。劉在泰達荷銀過去的發展中貢獻頗大,其在泰達荷銀中“服役”十多年,是公司王牌基金經理、成功的投資總監,以及最近一任總經理。固然,因為公募基金的穩健體制,核心人才的交接不會影響其平穩運行,但未來的發展走向,則還需要觀察。
劉的離職只是近一年基金高管和投資人才快速轉業的一個縮影。根據官方統計,過去一年半,基金經理離職比例超過30%,高管尤其是總經理的離職換崗的比例估計更高。
這樣的狀況,其實已不只是公募本身的制度壓力的問題,而是更多地體現了:大牛市下,基金從業人才預期回報和機會收益大幅提升后的行業人才動向。事實上,不僅在高管和基金經理的層面,即便是一線的工作人員,從研究員到銷售人員,整個行業都在積極地奔向創業之路。
而這樣的勢頭通常只在牛市里出現。換言之,就是在投資產品業績火爆、銷售火爆的情況下出現。從更長期的角度看,這樣的離職和崗位變更的速率也是不可持續的。
第三個值得關注的是,在火爆勢頭下,各類團隊進入新領域和發行新產品的速度上。最新的消息是,繼各類資產管理機構扎堆股市新興產業后,又有大批的機構轉而進入新三板市場,發行募集新三板的產品。消息也涉及諸如“一哥”、“一姐”這樣的符號性人物。
從資產管理的角度來看,進入新領域和開拓投資能力的新疆界,是每個團隊為了快速發展所必然要做的事情。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過快的拓展投資疆域,通常會給產品的業績帶來考驗,更何況,其中可能涉及的人才團隊的重組問題。一個直接的例子是,2007年~2008年,大批新基金公司進入權益類資管產品領域后,整個行業所面臨的業績倒退的狀況。
所以,從單個產品角度看,我們或許將會看到不少新的領域內的新明星產品。從整體的角度看,大規模的新產品和新投資疆界的拓展,帶來的是巨大的投資業績的不確定性。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后者必然會在某個階段帶來批量的產品業績回落,這一點也是所有接觸到上述產品的投資人所必須提前了解的。
(周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