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證券:以穩健創新化解中國經濟不可能三角困局
本周視點:以穩健創新化解中國經濟”不可能三角”困局在中國經濟運行實踐中,似乎也存在著類似的“不可能的三角”,即中國政府很難同時達到穩增長、控通脹和調結構這三大目標。如何化解這樣的三角困局?我們認為中國依然存在著較大潛力和較穩健措施,來破解“不可能的三角”困局。
中國經濟增速下行已明顯收斂。首先,中國經濟體量和質量仍將導致自然增長率的持續緩慢下行。其次則是宏觀刺激政策的持續退出,導致了增速的周期下行。過去三年宏觀緊縮政策所帶來的周期性下行壓力,目前大致釋放完畢,中國經濟增長仍有望穩定在7%-8%的區間。
維持中國經濟增長的正能量和斡旋余地相當大。勿庸置疑未來中國經濟的命運系于改革,同時改革開放仍有很大空間。(1)深化要素市場體系改革,優化要素配置余地頗大;(2)產業升級依然有較大余地。(3)人口紅利尚有釋放空間。
結構調整的進退節奏取決于創新進程。如果制度、產業和技術創新的進展快,那么傳統和落后產業退出、收縮甚至淘汰的節奏也快。目前在中國,過剩的是產能,稀缺的是創新,創新活力直接決定了結構轉型的進程,必須等待新興產業的崛起為企業家提供新舞臺,并迫使落后產能被迫兼并破產,迫使其釋放其低效占用的土地、勞動力和資金等資源,為新興產業所用。在創新方面,則以頂層設計為特征的體制創新,應置于優先于技術創新和產業創新的地位。
投資仍是主角,硬的和軟的基礎設施投資在中國仍極其重要。中國是一個公共政策尚待完善,公共產品和服務覆蓋不均的大國。指向交通、物流、信息、生態、教育、醫療、養老、藝術等的公共品投資仍有很大余地。從硬的投資來說,信息骨干網絡、陸海空聯動的交通樞紐和骨干網絡建設仍然不足;從軟的來說,在很大程度上,城鎮化甚至就是公民權利的均等化,是市民和農民應當享有同樣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的“人”的城鎮化。投資如果是政府在履行公共財政的義務,而不是越位代行企業家的膨脹沖動的話,投資仍將在未來扮演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角。
消費應著眼長遠,最宜順其自然。儲蓄、節儉和克制是人類永恒的美德,負債、奢靡和放縱總會讓人類迷失。人活著有多幸福,更多地體現在活得長久,健康,和諧和品味等質量上,而不是吃穿住行所耗用的金錢數量上。反之,過度強調消費,則往往是一些民主國家的國民逐漸懶惰,最終要么走向債務危機要么走向社會動蕩的根源。
外貿注重創新,不宜固守定勢。在資金方面,中國逐步從引資國轉型為投資國,在外貿方面,從WTO得到的開放紅利逐步減少。需要更寬闊的胸襟,積極面對美國重返亞太,建立跨太平洋或大西洋的自由貿易區,應自信地看到美國加中國的確將主導未來全球經濟秩序,則中國主動尋求加入TPP也未嘗不可想象。
回到中國經濟增長的“不可能的三角”困局,我們應該有自信,看到改革開放積累的家底,珍惜創新尤其是制度創新,調整結構尤其是淘汰落后產能,重視以公共財政為基礎的公共產品和服務均等化的投資,對消費和外貿進行謹慎的重新審視。未來中期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關鍵機遇期,創新是打破“不可能的三角”的利器,略微低一些的增速,略微高一些的通脹,盡量快一些的結構調整,是值得期待。
(研究員:鐘偉 魏偉)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