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信證券:"鎖長放短" 中國版扭轉操作猜測
今年6月份以來中央銀行的種種操作在很大程度上超越了市場理解預期的能力范疇,一些看似矛盾的行為同時并存,并在很大程度上對市場明晰預期的形成造成了障礙。
從客觀情況來看,上周以來中央銀行終于在公開市場中重新啟動了逆回購操作,這應該說舒緩、引導了市場預期(貨幣偏緊的政策預期開始緩解并向中性貨幣政策預期轉化),但是上周五晚間的《二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出臺,在一定程度上又對市場預期產生了擾動,而在本文中我們試圖從市場關注分歧點來談一下看法。
從經驗來看,通常情況下,市場并不非常關注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的內容,更多的只是從中尋找一些數據線索(例如,超額準備金率、信貸綜合成本數據等等),但是今年二季度的貨幣政策報告內容之所以引發市場關注主要在于其顯露出了一些非常規操作的內容線索,而這些線索所傳遞出來的信息在當前的市場中尚沒有達成共識預期,分歧看法不少。
在本次貨幣政策報告中,最引人關注的當屬于中央銀行對于公開市場新組合工具的論述了。根據其報告顯現,中央銀行在二季度中不僅在應對錢荒過程中采取了SLF工具向市場中注入了流動性(這點其實并不意外),同時還通過續作3年期中央銀行票據的方式繼續凍結了一部分流動性。其將"凍結長期流動性和釋放短期流動性"這一組合視為一種貨幣政策工具的創新,并稱后期還依然存在擇機而行的可能與機會。
應該說,對于3年期中央銀行票據到期后續做的模式在前期市場中少有人知,因此引發了投資者的關注。這種"鎖長放短"的模式究竟意味著什么,其意圖背景是什么,后續又會給未來的市場產生什么樣的變局,這些疑問是各個投資者所關注的焦點問題。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