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金成:研究員調研也須防忽悠
雖是熊市,但最近仍然看到各種機構研究員去上市公司調研??纯此麄冋{研公司二級市場的走勢,很容易發現,他們大部分人調研的股票多逃不出熊市的悲慘命運。
最近有媒體報道說,很多小券商在熊市里資金緊張,極少有研究員去實地調研了,媒體深為小券商研究擔憂。在筆者看來,調研了也未必有用。舉一個真實的例子,前兩年,市場稍微好點的時候,一家私募搞路演,公司老大向客戶灌輸的最重要的一個觀念就是:我們很專業,我們跟公司很熟,經常去公司調研。當然,這家私募買的一只重倉股確實輝煌過一段。但隨著熊市的深入,這只重倉股跌得慘不忍睹。兩年多后,這家私募的老板說,要改變以前那種投資理念。他感慨一年花很多錢、花很多時間去上市公司十幾次,也還是不能最終完全了解公司,還是被人忽悠。
不過,投資大師里是有人喜歡調研的,看看投資大師彼得·林奇的投資吧。彼得·林奇說,你了解的細節越多,你對公司的分析就越透徹。彼得·林奇非常重視對準備投資的公司的實地調研,他認為,這是獲得真實有用信息的一個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手段。彼得·林奇從進入麥哲倫公司的第一天起,就從事調研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據說,彼得·林奇每年調研數百家企業、隨時能與數百行業專家進行溝通。
投資大師中,不少人也是不調研的。股神巴菲特基本不調研,沒有雇一個分析師,只研究公開信息,報表加復利表;曾為日本首富的系山英太郎從不調研,只投資日本行業龍頭企業;查理芒格研究創造了投資格柵理論,相信投資是藝術勝過經濟,基本不調研。
國內的明星基金經理王亞偉之前也坦言說,他不怎么重視對上市公司的調研?!鞍盐沾蟮亩嗤叮盐招〉纳偻??!边@樣看來,似乎調研和不調研的都有成功的。
從國內的情況來看,學院派的基金、券商是非常重視調研的,它們花大價錢雇傭研究人員密切跟蹤眾多行業,實時了解上市公司動態,但這些機構悲催的投資業績,真的很難讓人相信調研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機構調研難以提升其投資成績,其實也不意外。現在研究員風塵仆仆坐飛機到千里之外的上市公司調研,最終和上市公司高層交流的時間也就一個小時左右。加之研究員流動性大,研究員素質參差不齊,客觀上就很難深入了解上市公司。
在有限的調研信息中,年輕的研究員是很容易被做產業起家的企業家忽悠。此外,很多研究員去調研公司之前,選擇調研公司時,就是經過自身篩選的,主觀上對這家上市公司有偏愛。這種自我求證式、自己已經在心中有了答案的調研,最終往往只是強化研究員對公司的看好罷了。
筆者看來,調研的目的是為了更了解公司,從而提升投資的成功率。按照王亞偉的說法,不了解的公司少投。從這個意義上說,不調研,對公司了解不那么深入,但是長期而言,你看對70次,看錯30次,每次盈虧一樣的話,也是可以賺錢的。巴菲特不調研,或許是它已經不需要調研。巴菲特投資的公司都是消費品,他喝一瓶可樂,買一份華盛頓郵報,已經能夠深入了解公司。
巴菲特不調研,或許比很多研究員花幾天去調研一家高科技公司的效果要好。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