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又到一年策略季 你方唱罷我登場
又是一年“策略季”,你方唱罷我登場。
進入年底,“策略季”開場,這是券商分析師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熬夜加班,推掉應酬,錯開調研,為的是準點獻上年度研究報告,關乎股市漲跌策略預測更是各券商年度研究報告的重頭戲。
“前幾年開策略會的固定套路是推薦‘十大金股’,再圈出一個預測的點位區間。每到第二年底,就有媒體給我們算賬,看誰預測靠譜、誰不靠譜。”曾在某大型券商做策略研究的一位分析師坦言,近幾年行業研究員的壓力與日俱增。
這首先體現在撰寫研報的難度加大。近年來,“研報門”新聞層出不窮,賣方業務競爭激烈,不少研究所的內部審核層層加碼,不僅要嚴防低級錯誤,也要堵住高級漏洞。上海一家研究實力強大的券商透露,公司內部對研報最首要的要求是“宏觀、策略及行業判斷之間必須邏輯統一”。哪怕猜錯,不能錯猜,怕的就是自家分析師的觀點打架,不能自圓其說,其年度報告更是再三審查。
近年來,券商對行情的預測被很多投資者看了笑話。去年底,券商幾乎全面看多今年行情,結果市場迎來又一輪下跌。正因“年年猜、年年錯”,在券商研究團隊里,策略分析團隊的壓力更大,前述分析師所在團隊就因某年度預測成績不佳而被迫調整多位策略分析師的崗位。
與大券商苦苦尋找邏輯的套路不同,一些中小券商的生存之道是亦步亦趨。
“你知道XX券商策略會哪天開嗎?怎么看市場?”進入“策略季”后,北方某中小型券商策略分析師便在聊天工具上四處搜尋大型券商的策略會信息。他透露,這樣做一方面是為了避免策略會時間撞車而流失參會嘉賓和客戶,另一方面是為了及時掌握同行動向。“如果中信、申萬和中金這幾家大券商的結論和邏輯比較相似,我們也不會偏離太多。”
在他看來,與主流觀點唱反調絕非明智之舉。“如果貼近主流觀點,即使最后看錯,來自公司高層和客戶的壓力也會小一些。”當然,并非每家券商都適用這樣的策略,某中型券商曾給出與同行大不同的策略觀點,一時引發熱議。“這需要策略分析師在研究所內部有話語權,或者已在市場上打拼多年。現在每家券商都在打造研究團隊品牌,個人想標新立異的難度越來越大。”
面對媒體和客戶的質疑,不少券商只好隨行就市,迎合市場和客戶,這一點在市場突發漲跌時尤為明顯。
大盤上周觸底反彈,連續多日放量上漲,令近期披露策略的券商“幾家歡喜幾家愁”。堅持多頭策略的某券商興致頗高,在策略會前密集發布看多報告,再三向客戶強調其策略的一貫性。另一家態度謹慎的券商很撓頭,被迫修正觀點。某市場人士表示,券商“多翻空”或“空翻多”的情況平時并不少見,但在“策略季”左右搖擺卻很不明智。當市場大漲時,就算極度看空,也不能把話說得太絕對,以免斷了后路。
券商像這樣被市場牽著鼻子走的例子不少。幾年前,一家大型券商的策略已確定看多來年市場,研報也已完成,研究所正積極籌備策略會并印發策略報告,市場卻出現大跌,市場觀點分歧加重,分析師只好連夜修改策略觀點,加入更多的“悲觀”論點以迎合客戶口味。另一家中型券商更不湊巧,在策略會當天,分析師看空大盤的演講尚未結束,大盤就迎來反彈。在晚間的答謝宴上,其首席策略分析師大為抱怨行情“不給面子”。
一些“擅長邏輯”的券商甚至不再直接拋出結論。深圳某私募公司的研究員每年都要搜集幾套券商研究報告進行對比。他向中國證券報記者抱怨:“券商再三強調,現在讀研報要更注重推導邏輯而不是結論,但我們每天要面對這么多報告,給出一個核心結論才能吸引我們往下看。如果先堆砌一堆復雜、專業的術語,最后推導的結論是市場走勢將很復雜,這樣的研報有什么意義?”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