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板再臨考 原始股東急套現
上證指數
據新華社北京11月14日電 創業板首批28家上市公司原始股份大規模解禁半個月以來,紅日藥業兩位原始股東成為首批減持者,套現逾1800萬元,5年大賺40倍,同時多家公司原始股東出現“疑似”減持。不少創業板公司前三季度業績大幅下滑,股價連創新低,原始股東離場意愿強烈,年末創業板面臨套現考驗。
紅日藥業成首單減持
10月30日,在首批創業板公司原始股份大規模解禁當天,紅日藥業并列第四大股東、監事伍光寧就迫不及待地在盤中以競價交易形式減持6.79萬股,按照當天收盤價計算,套現金額高達230萬元,成為首批創業板公司大規模解禁后的首單原始股東減持套現。11月8日,紅日藥業董事、原始股東曾國壯也通過大宗交易減持公司股份50萬股,套現1579萬元。雖然伍光寧和曾國壯作為上市公司主要股東和“董監高”成員,減持數量并不大,但從紅日藥業創立、成長、發行上市以及股東入股的過程看,創業板公司上市之后股東財富升值明顯。
時光回到5年前,紅日藥業的控股股東大通投資公司,于2007年12月以每股3元的價格,向伍光寧和曾國壯轉讓超過300萬股紅日藥業股份,總價值當時不到1000萬元。而在上市后的三年時間里,通過多次轉增股本,上述兩位原始股東直接持股數量達到1380萬股。截至11月13日,紅日藥業每股31.36元,兩位原始股東所持股份市值達到4.3億元,不到五年時間翻了40倍。
多家公司現“隱形減持”
盡管首批28家大規模解禁的創業板公司中,17家公司主要股東追加延長了限售期,但仍有11家公司的非控股股東和部分創始股東與高管手中股份解禁上市流通。萊美藥業、寶德股份、神州泰岳等多家公司10月30日以來出現在大宗交易名單上,“隱形減持”浮出水面。
記者統計發現,在10月30日解禁的創業板首批28家公司中,共有11家公司的84個股東股份解禁,解禁股份數量為1.65億股,其中法人機構股東6家,大部分均為個人股東。
一家創業板公司董秘對記者表示,不少創業板公司高管為了盡早減持,選擇辭職,以規避相關任內不得一年內全部減持股份的監管規定。而在上述78名個人股東中,不少都是上市公司“董監高”成員。業內人士擔憂,創業板公司可能出現新一輪的辭職潮。
年末面臨套現考驗
與解禁后的巨大造富效應相比,創業板公司今年以來業績令人擔憂,首批28家創業板公司中有11家公司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下滑,13家公司股價也在近期創下歷史新低。尤其是一些上市時間較短的公司業績快速變臉,更讓投資者“心寒”。
東興證券副總裁銀國宏此前對記者說,在經濟下行周期中最直接感受到經濟下行壓力的是中小企業,不少公司上游成本壓力加大,下游出貨難度上升;一些不景氣行業,如光伏、航運等行業的上市公司甚至出現全面虧損、業績降幅超過五成的慘淡形勢。
目前,創業板公司股票的平均市盈率高達29倍,不少在今年上市的公司還處于高價發行的“后遺癥”階段。股價虛高,業績下滑,原始股東套現意愿強烈,都將給創業板市場帶來壓力,年末創業板或將面臨新一輪減持套現考驗。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