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民最近已經怨聲載道,除了上上下下的深V、單日M過山車,在26日我們更是迎來了又一次的“歷史單日最高跌幅”,跌幅超百分之八,破了4200點,兩根大陰線,兩千支股票跌停,恐慌性下跌讓人不忍直視。不過嘉豐瑞德理財師已經見慣不怪了,上次大跌,速效救心丸廠家逆勢狂漲,而今天他也沒有擺脫跌停的命運,難道大家都放棄治療了嗎?不要死!要好好活著!那些理財產品為你收拾殘局,重振河山!
1、既能“過過癮”,又能防手賤
對付手段:月支付類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
其實此前嘉豐瑞德理財師已經多次說過,如果做好了保本工作,不把“沒賺到的幻想中的錢”算作虧損,那么股市再跌也不可怕。張奶奶其實喜歡炒股票,但是她選股的能力并不好,他的兒女為他配置了月支付率百分之零點八左右的一百萬元宜盛月月盈,張奶奶每個月能拿到炒股資金九千元,由于是收益炒股,張奶奶玩得開心,子女們也放心,九千塊你買不了吃虧,九千塊你也買不了上當,反正本金并沒有虧損,剩下全是凈賺。那些固定高分紅,到期還本的理財產品是中老年人炒股好幫手。
2、賤妾人卑言輕,求青天大老爺做主
對付手段:機構類MOM證券投資計劃
其實一直以來都有人問,那些蒸發掉的市值都去哪兒了?嘉豐瑞德理財師回答你這個殘酷的問題,減持的大股東、參與投資的大機構是哪些讓你們“人均賺10萬”的持有者。散戶很難在這個市場中盈利,是因為一沒有消息,二沒有技術,很容易追漲殺跌。而機構投資者卻能享有多重便利,比如很多高門檻的定增、需要搶占場內紅馬甲才能交易成功的IPO、以及只有大資金才能進行的套利保值和量化操作。眾星拱月MOM證券投資計劃之類的,甚至其劣后級能作為優先級的安全墊,讓資金有超過百分之八的保底收益,總體收益能超過百分之三十三點六,這不是偶然現象,是馬太效應的顯現。如果散戶“胳膊擰不過大腿”,那么就不妨抱緊這些大腿!
3、哀莫大于心死,我要穩穩的收益
對付手段:長期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
上海的一些老師們早已經看破了一切,在賺了40萬之后,毅然在5000點的位置銷戶,落袋為安,給A股一個瀟灑的背影?;剡^頭來看那天的新聞,才意識到老師竟然在最高點歸隱了!傷透了心的人,穩穩的收益是讓人溫暖的。嘉豐瑞德理財師覺得,熱燙燙的每月按時發到的工資,還有一直默默跟在你后面等著讓你過個好年的長期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百分之八到十四左右的穩利精選基金、年化收益率百分之六左右的債券、年化收益率百分之十二左右的海外大額信托…股票就是不屬于你的霸道總裁,長期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才是經濟適用男,更是最終的港灣。
4、放棄股市臣妾做不到??!
對付手段:新股IPO、港股通、低估值股
有的人說,我不要備胎,我要做夸父,要做精衛,終身追隨股票!先允許嘉豐瑞德理財師默默為你擦一把淚。這里有三個錦囊。第一個叫新股IPO,大盤跌成這幅樣子很大程度是被這害的。28只IPO,還不把六大利好的效應稀釋得干干凈凈?不過這個IPO本身倒是會漲一會兒,只是普通散戶很難買到,全靠人品,在這期間資金要凍四天,失敗了一分收益都沒有;第二個港股通,港股在港股通后沒怎么漲,市場化程度又比較高,可以去那兒玩玩兒;第三個是低估值股票,不過現在的中國股市,找個低估值股票很難。三條錦囊都拆完了,你依然不知道該買什么股票,請參照本文第二條建議。
5、股市不能救實業,不如回家撿菜葉
對付手段:地方企業債、中小企業債
去年年末的時候,中央的股市大紅包發得很勤快,這也是股市得以持續半年高增長的原因。但是股市本身是為了拉動實業而存在的,就是為了讓經濟真的好起來,然而,嘉豐瑞德理財師卻發現,在高杠桿的操作下,股市反而成為了實體經濟的抽血機,上市公司大股東套現走人、貸款公司和銀行貸出去的資金轉幾個彎變相全部流入了股市…股市和實體經濟指標之間就有了很大的背離。憂國憂民的投資者們,如果你們還支持實業,就少去參加追高殺跌追求高利潤,多挖掘一些好的地方企業、有前景的中小企業,那些兢兢業業地工作在一線的原材料生產商會很感謝你們,這些企業債是值得持有的,好過留在股市“為國接盤”。
投資有風險,但如何合理去規避風險、降低風險,并且較好的賺錢則是很有講究的。
家在戶縣的王先生名下有三張銀行卡,接二連三的發現被人盜用。查詢后發現,他的三張銀行卡被人分73次“拿”走了2.3萬元。之后,有人以他的名義給通訊錄里的人發去了一個鏈接。
余額寶七日年化收益率連續“破4”,其他類余額寶的互聯網金融理財產品收益率也一路走低。據悉,“寶寶”類理財品告別高收益并非偶然,隨著利率逐步市場化進程,寶寶類收益還將進一步走低,百姓尋找新的活期理財產品成為新的需求。
林女士,今年24歲,剛結婚。夫妻雙方均在北京工作,月凈收入兩萬。在外地省會城市有房,房貸每月1500元。北京房租每月2000元,近幾年并無在北京置房計劃。目前存款15萬,用于置辦婚禮。此外,計劃兩年后將現有的這套位于郊區房產賣掉,換套市中心附近住房。請問理財分析師,該女士希望通過理財,避免資金閑置,應當如何理財?
觀察30年來的新增人口曲線會發現,1990年后出生的人口急劇減少,房地產市場近些年賴以生存的人口紅利正在褪去。更重要的是,“90后”對房子的觀念正在發生著快速的轉變。近日,本報記者專程對 “90后”大學生做了一份問卷調查,著重探討了“90后”大學生對資產配置尤其是房產重要度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