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監會出臺20條新規急打銀行內控補丁
近期,全國發生多起存款糾紛事件,暴露出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內控制度執行不力、員工管理不到位等問題。對此,中國銀監會6月5日發布20條新規,從制度頂層設計、重點環節防控、客戶服務管理、危機處置,以及加強監管等方面,加強銀行業金融機構內控管理
針對近期廣受社會關注的存款詐騙、“飛單”等銀行業金融機構操作風險事件,6月5日,中國銀監會發布《關于加強銀行業金融機構內控管理 有效防范柜面業務操作風險的通知》,首次專門為“柜面業務”立下20條新規,規范加固銀行內控,對開戶、對賬、賬戶監控、印章憑證管理、代銷業務5個關鍵環節“打補丁”。同時,強化銀行的“雙線問責”機制。
在銀行眾多業務體系中,為何此次專門針對“柜面業務”出臺規定?“我們對風險案件進行了多次調研,發現不論外部欺詐還是銀行內部舞弊,大部分發生在柜面,涉及的操作風險點多復雜,但根本原因是內控措施不到位。”銀監會銀行業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局長鄧智毅對《經濟日報》記者表示。
他指出,盡管不同風險事件的原因不盡相同,但銀行始終要看好自己的門、管好自己的人,加強內控建設,及時排查漏洞。
“加固”賬戶——對賬與業務必須分離
對賬不規范、崗位間制約弱、柜面人員“一手清”,是誘發“存款詐騙”的主要原因。
業內人士指出,所謂“存款失蹤”其實是存款詐騙,即“高息攬存”。從操作手法上看,銀行內部員工和外部借款企業相勾結,約定給予客戶超高利息,吸引其把錢存入銀行,但這部分錢實際上被立即轉入某借款企業賬戶,相當于民間借貸披上了銀行存款的外衣。
“正因為不是真正的存款,銀行涉案員工會提前和客戶約好,讓其1年之內或者一定時期內不能查看賬戶信息。”某國有大銀行內部人士介紹說,如果到期企業把錢還上,客戶的錢就能被打回個人賬戶,并獲得高額利息;如果企業經營出現問題沒辦法還錢,客戶賬戶就會虧空。
你以為你了解信用卡了,可是實際上并沒有,信用卡隱藏著的潛規則常讓人防不勝防,有時候還會有短信提示“由于還款額統計故障,自動扣款失敗”的鬧劇。
隨著攬儲壓力加大,日前,交通銀行、招商銀行等銀行陸續將存款利率上浮幅度從原來的11%左右上調至30%,年中攬儲戰提前開打。不過,隨著利率市場化逐漸接近尾聲,大小銀行都未像過去那樣隨著利率上浮上限擴大而“一浮到頂”,而是根據自身情況做出了相對平穩理性的選擇。
昨日午后,盡管大盤跌逾1%,但銀行股再次拉升充當了做多主力。除了消息面上受大額存單政策利好影響以及板塊輪動補漲等因素之外,銀行混改等利好因素功不可沒。
2015年6月1日起,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實施銀行卡清算機構準入管理的決定》開始實行。為保證競爭公平,《決定》規定,銀行卡清算機構不得限制發卡機構和收單機構與其他銀行卡清算機構開展合作。意味銀行卡清算業務真正出現市場開放最快也需要兩年時間。
最近見打新市場收益這么好,李女士不斷告訴家人將存款取出,通過網上基金投資平臺,在手機上直接購買打新基金。更有業內人士說,剛剛出爐的數據顯示,某國有大行廣東地區5月31日的存款余額比年初減少了超過600億元,流失部分中,個人儲蓄存款流失占了大部分,超過了5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