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多特權中,最離譜的是銀行有權對最核心,也是投資者最敏感的價格進行調整,且默認投資者放棄了異議權和贖回權.
權利義務對等,通常是商業合同成立的基礎,然而銀行銷售理財產品,投資者在格式條款面前并沒有追求平等的機會,僅有的選擇權是在“買或者不買”之間做出的。
《證券日報》記者近期查閱大量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同時也是銷售合同)注意到,面對全行業通行的霸王條款,投資者實際上只能選擇接受。
以南方地區某城商行的理財產品銷售文件為例,一份文件內可以檢索出10處“銀行有權”,而且仔細甄別可以發現,這些權限都是銀行單方面擁有的,投資者僅僅是單純的被約束方。當然,這種情況并非上述一家銀行的個案,即使是國有大行的理財產品說明書,其權限劃分也與上述銀行大同小異。
合同設定多項銀行特權
《證券日報》記者梳理發現,檢索出的10個單方面的“銀行有權”主要圍繞產品的募集規模、是否成立、是否提前結束運作、是否接受申購等重要方面。
在諸多的特權中,最離譜的是銀行有權“對本理財產品的收費項目、條件、標準和方式進行調整,客戶對此無異議且同意在上述情況下繼續持有、申購本理財產品”。
換句話說,上述表述意味著銀行有權對于合同中最核心,也是投資者最敏感的價格因素進行調整,而且默認投資者放棄了異議權和贖回權。不過,客觀地說,單就這一點而言,不同銀行的做法還是有些區別的。例如,某國有大行表示,“銀行需要根據相關法律和國家政策規定調整已約定的收費項目、條件、標準和方式時,將按約定信息披露方式予以披露。投資者如不接受,可按約定申請提前贖回理財產品”。
相對而言,更為“霸氣外漏”的條款則來自“暫停申購”方面――“銀行有權無條件暫停本理財產品申購請求;銀行有權根據自身判斷,拒絕任何客戶的任何申購請求”。從上述文字表述不難看出,通過“無條件”、“任何”等絕對性詞語,銀行把所有的決定權掌握在自己手中。
“這種掌控有可能導致對于客戶的歧視,涉嫌侵犯了客戶的公平交易權”,資深法律界人士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理財產品作為公開發售的產品,在銷售額度未滿的情況下,只要投資者的風險評級、資金體量等硬指標符合銀行和監管的要求,銀行就不應該拒絕其申購。”
在“銀行特權”中,對于投資者而言風險最高的是有關投資范圍調整的表述,上述說明書顯示,“產品存續期內,若因監管政策或市場發生重大變化,銀行有權對本產品投資范圍、投資品種或投資比例做適當調整”。
“銀行理財產品說明書通常已經對于理財產品投資范圍預留了比較大的空間,但是由于目前剛性兌付沒有被打破,銀行也擔心部分資產遭遇黑天鵝,難以本息全額兌付,如果銀行真的遭遇了風險事件,導致產品收益不足,不排除銀行借此條款投資原定范圍外的更高風險產品(當然潛在收益也更高)彌補損失,例如加大非標資產投資等”,一位銀行個金部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多數銀行不披露理財產品運行信息,只公布結果,其中還是有灰色空間可以操作的。”
相對而言,銀行提前終止理財產品或宣布產品不成立“特權”的風險還是比較小的,投資者主要需要承擔再投資風險,并損失再投資之前的投資收益。
此外,銀行調整理財產品發行規模的“特權”對于投資者影響較小,受到的吐槽也比較少,可謂是最能被接受的“特權”。
在推動經濟建設的同時,大大集團大力推進企業黨建工作。以員工自身成長和進步發展為導向,鼓勵廣大員工實現自身價值,回報社會。截止2015年3月,集團黨員共計721人。
王先生一家屬于比較成熟的三口之家,家庭有三套房子無貸款和60萬元存款,夫妻二人均有穩定的工作及收入(總計年薪21萬元),除工資收入外每年還有6萬元的房租收入。
[摘要]銀行理財產品早已成為百姓打理錢袋子的主要途徑之一,但許多投資者對于理財產品的風險意識依然較為薄弱。而本周發行的浦發銀行一款同享盈增利產品,同樣是2個月左右期限、非保本浮動收益型,其預期收益率為5.3%,起點為5萬元。
本期推薦的理財產品除結構性產品外,預期收益率比上周有所下滑,除重慶銀行、哈爾濱銀行發行了6%以上的產品外,其余都在5.6%以上。重慶某資深業內人士說:“伴隨著股市的上漲,銀行結構性理財產品不少是直接掛鉤滬深300指數的,其前景頗為光明。
原來,理財經理在試出銀行卡密碼后把錢轉出,用來炒黃金白銀期貨,目前涉嫌挪用資金罪的湯某被檢方批捕。檢察官還提醒市民,一定不要將銀行卡密碼設置為生日、手機號等較容易被猜出的數字,以免自己的財產遭到不測。
“一旦取消存貸比這一硬性考核,商業銀行發售理財產品的動力會隨之減少,未來高收益理財產品或更加罕見。”楊先生表示,從這一點上說,今年年末這一輪高收益的理財產品,有可能是以后難得一遇的“盛宴”。
“一旦取消存貸比這一硬性考核,商業銀行發售理財產品的動力會隨之減少,未來高收益理財產品或更加罕見。”楊先生表示,從這一點上說,今年年末這一輪高收益的理財產品,有可能是以后難得一遇的“盛宴”。
這幾年,一些高風險項目通過打包成集合理財,通過第三方理財機構和銀行理財銷售人員私下募集資金的情況屢見不鮮。南方日報記者了解到,目前銀監會要求各家銀行都需要在理財室安裝錄像設備,理財產品銷售過程要全程錄音錄像。
最近,南方某銀行爆發一起“飛單”事件,多位投資者通過銀行理財經理購買了多家投資公司的理財產品,但投資公司逾期既不支付利息又不返還本金,投資者損失超千萬元。
閱讀提示|小李夫婦原本稅后收入在1.5萬元左右,以往每月可以存8000元,兩人年終獎不低于3萬元,過的是有滋有味。可自從小李成為“準媽媽”之后,她覺得壓力陡然增加了,“雇用月嫂每月6000元,奶粉、尿布、衣服等2000元。
分析師建議,趁著“金九銀十”的節日理財熱潮,市民可以在 9月中下旬購買中短期產品,正好趕上年末或者明年另一撥高收益產品。分析師提到,現在手中有外幣的朋友,在外資銀行進行定期存款倒是不錯的選擇,利率甚至可以達到中資銀行數倍之多。
最近,在東城區某商業中心門口跳廣場舞的老年藝術團使“中國大媽”再次成為市場人士熱議的話題。復旦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孫立堅表示:“就其投資行為的非理性而言,不應簡單地得出中國大媽是金融投資市場失敗者的結論。
[摘要]張先生今年30歲,設計行業,稅后每月收入1萬元,年終獎6萬元;老婆28 歲,每月收入8000元,年終獎4萬元,家庭年收入32萬。兩人每月生活支出為2000元,存款7萬,其中定期5萬,活期2萬;基金市值 6.5萬元,包括定期寶和活期寶各2萬,定投2.5萬;外借6萬,預計下半年歸還。
[摘要]張先生今年30歲,設計行業,稅后每月收入1萬元,年終獎6萬元;老婆28 歲,每月收入8000元,年終獎4萬元,家庭年收入32萬。兩人每月生活支出為2000元,存款7萬,其中定期5萬,活期2萬;基金市值 6.5萬元,包括定期寶和活期寶各2萬,定投2.5萬;外借6萬,預計下半年歸還。
雖然距離“年中大考”只有一個月,由于預期類似去年6月讓各家銀行一夜之間變“屌絲”的緊張局面不會再現,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水平和去年這個時候相比,有了小幅下滑,突破“6”的理財產品減少,收益率在5.5%到5.8%之間的最多。業內人士建議,目前會發行高收益理財產品的大多是股份制銀行、城商行,投資者們可關注這類銀行的理財產品動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