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起銀行卡清算業務放開,外資巨頭“勢在必得”,銀聯信用卡轉結算收入預計損失慘重
一出唱了12年的獨角戲要迎來新的玩家。
從2015年6月1日起,符合要求的機構可申請“銀行卡清算業務許可證”,在中國境內從事銀行卡清算業務和推廣新的卡品牌。這意味著在中國清算市場一家獨大12年的局面被打破,中國銀聯將告別壟斷時代。
對于新的規則,國際卡組織勢在必得,表現得最為積極。萬事達卡中國區總裁常青明確表示:“一定會申請清算牌照。”VISA中國表示,對中國開放銀行卡清算市場表示歡迎,希望早日看到實施細則,并期待早日在中國開展境內業務。
除此之外,據記者了解,一些地方政府有意成立地方政府主導下的區域性銀行卡清算組織,比如“北聯”“南聯”。
銀聯的競爭對手們就要來了,沒有壟斷優勢的銀聯還有多大話語權?
銀行發卡曾要銀聯批
在銀聯誕生之前,各家銀行自建受理網絡。2002年,銀聯的成立,把銀行連接了起來,不必考慮地區、銀行的不同,國內銀行“諸侯割據”時代結束。十年后,境內受理商戶、POS、ATM分別是銀聯成立前的17.2倍、17.5倍、7.6倍。
隨著銀聯的壯大,對銀聯壟斷的指責也越來越多。
由于銀聯是當前國內唯一的支付清算組織,銀行要發行銀行卡只能找銀聯合作,銀行卡是否能順利發行自然也取決于銀聯。
在中國市場有一個特殊的卡片——雙幣卡,就是一張銀行卡上出現兩個卡組織的標志,在國內是走銀聯的清算渠道,在國外就是走VISA或者MASTERCARD的渠道,這是此前國際卡組織曲線分享中國市場的途徑。
但2010年銀聯很少再批新的雙幣卡。2010年時,銀聯曾向各家銀行下發文件:“銀聯要建國家品牌,需要各銀行支持,希望銀行新發卡中銀聯標準卡占到50%以上。”“雖然不是強制的規定,但是銀聯標準卡之外的銀行卡遲遲申請不下來,銀行只能是選擇銀聯標準卡。”一股份制銀行信用卡總經理向記者表示。
國際卡組織的業務空間不斷壓縮,原來雙幣卡的客戶逐步被置換成銀聯的客戶。國際卡組織就采取延長銀行卡有效期的方式繼續維持著存量客戶。比如新申請的信用卡有效期從3年延長到5年。
不過在2013年,時文朝履新銀聯總裁之后,銀聯頗有改觀。時文朝為銀聯制定的新戰略是要保持其規則和標準為市場、為行業所接受,“以后原則上銀聯都不再印發紅頭管理文件了。”
隨著銀聯高層的更迭換代,銀聯一改過去相對封閉不透明的低調風格。目前,銀聯已經開始了新的市場定位: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開放式、平臺型綜合支付服務商。
轉接清算收入損失大
支付清算開放后,銀行發卡可以跟多家機構合作,不只是銀聯一家,自主選擇交給了銀行,這對銀聯是最大的沖擊。
一位中小銀行信用卡中心負責人對記者表示,今后銀行發卡有了多種選擇,選擇連VISA的網絡、萬事達的網絡、還是銀聯的網絡,銀行自主決定,這就是拼市場的時候了。當然在短期內,銀聯依然有很大的市場話語權。
對于市場開放,銀聯的心思復雜。
一位銀聯內部人士對記者表示:“我們也挺歡迎的,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銀聯都被指責壟斷,但其實銀聯在國際市場上與國際卡巨頭廝殺,在國內也遭到第三方支付的侵占,銀聯的日子也不好過。現在丟掉了壟斷的帽子,在同一個市場下競爭,對我們來說也是期待已久,真槍實彈地干起來。”
但沖擊是必然的。“因為VISA、萬事達卡有自己的轉接清算網絡,銀聯的收入將出現滑坡式下跌。”時文朝此前對媒體表示出擔憂。
這塊市場有多大?目前,VISA、萬事達卡的國內業務均通過銀聯轉接,信用卡中雙標卡約占50%。假如這些雙標卡都分流為VISA、萬事達卡的單標卡,意味著銀聯來自信用卡的轉結算收入的一半就沒有了。
這正是外資巨頭最期待的市場。通過在境內發行人民幣信用卡占領市場,從而帶動這些持卡人在境外的刷卡消費。
內資行“人脈優先”,外資行實習生省錢。
兩家銀行獲得注資后,將擴大對國內基建和出口企業的支持,有助于支撐金融市場流動性,有助于穩增長 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第一季度末,國家開發銀行資產總額達10.12萬億元,貸款余額突破8萬億元;中國進出口銀行目前資產總額已突破2萬億元,貸款總額逾1.5萬億元。
近日市場上傳出中國將很快宣布新一輪量化寬松政策(QE),央行將通過直接購買地方債的方式投放基礎貨幣。
進入四月份,銀行業陸續發布今年一季報。在延續去年年末凈利增速回落的同時,更讓銀行揪心的存款增速也出現了大面積回落。那么,問題來了:錢都去哪兒了?
總理密集考察銀行在過往并不多見,這被認為是敦促銀行等金融機構在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境況下發揮更大作用的體現,其中所傳遞的政策信號值得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