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網絡金融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將銀行業務搬到了網上和手機上辦理。北京商報記者近日收到廣發銀行、浦發銀行、北京農商銀行的提示短信,稱近日以提升信用卡額度、開卡禮品需繳納郵費等名義的詐騙電話增多。與此同時,隱私信息泄露、網絡釣魚、病毒木馬、黑客攻擊、網絡欺詐等安全隱患也隨之而來。對此銀行專家建議,首先不要向任何人泄露信用卡信息,同時用戶在使用網上銀行、手機銀行時要注意保護好用戶名、密碼等敏感信息,慎用不明鏈接,保護自己的資金安全。
梁女士爆料稱,自己收到銀行卡扣款通知短信,稱其對外轉賬了1萬元。“我銀行卡一直在我自己手上,沒給別人轉過錢,怎么會收到這樣的短信?”梁女士來到開卡行查詢,確認1萬元錢的確已通過手機銀行渠道被轉走。工作人員表示,應該是梁女士的手機銀行賬戶密碼泄露,給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工作人員建議其盡快修改密碼,并向警方報案。
類似梁女士這樣的案件屢見不鮮。廣發銀行專業人士介紹,盡管銀行已經采取了一系列安全措施來保護客戶資金安全,但是在現今這個信息大爆炸的時代,客戶加強對自己的信息保護,仍是保護資金安全最為有效、必要的安全防線。類似梁女士的案例,可能是不法分子利用從外部非法獲取的用戶信息,包括客戶銀行卡號、銀行卡取款密碼及網銀/手機銀行登錄密碼等,通過碰撞方式登錄客戶手機銀行盜刷客戶資金。
上述專家提醒,消費者須注意不要把自己的手機錢包載體(例如SIM卡、SD卡、手機等)交給他人使用。同時,消費者須注意妥善保管個人身份信息、銀行卡信息、各類金融服務密碼、驗證碼和電子令牌等;通過正規和安全的渠道下載金融服務類應用軟件,謹慎連接不明網絡熱點或點擊網站鏈接;定期修改金融業務中的各類密碼,并提高密碼復雜程度,加強密碼安全性。
北京商報記者 閆瑾
如今股市人氣最旺,商業銀行發行的掛鉤股票理財產品也有所增多。1
目前已經有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華夏銀行、平安銀行以及北京農商銀行推出速通信用卡、借記卡或者可以辦理類似業務。
業內人士表示,理財產品允許轉讓應該是一種趨勢,這將大大增強理財產品的流動性,不過目前,可供銀行理財產品交易或轉讓的統一平臺目前尚未建立,短期內這一業務模式復制仍有難度。
盡管央行明文禁止非法套現,亦于近期禁止使用信用卡在P2P網貸平臺上充值,但借道第三方支付利用信用卡套現投資理財的行為仍然難杜絕,而這正是信用卡壞賬增加的主因。
近期,上海浦發銀行高調發起全民催收信用卡逾期,公布信用卡逾期者部分相關信息,并對提供逾期者有效聯系方式將給予一定獎勵。此次全名催收,不僅對持卡人的姓名、不完整的身份證號和地址等信息進行公示,銀行還對提供有效聯系方式的人進行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