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十年三級跳
十年生聚,十年理財!印象當中,一句流傳甚廣的“你可以跑不過劉翔,但是不能跑不過CPI”,開啟了國人的銀行理財之門。而今,2014年上半年,國內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已突破12萬億元,如果按平均計算,近乎每個中國人當下在銀行里都購買了一萬元的理財產品;而從初生的默默無聞到如今青年精英、耄耋老人都耳熟能詳,銀行理財產品在十年間究竟如何登上了如此高度。
掛鉤外匯債券開啟理財元年
2004年可以被認為是中國銀行理財產品的元年,當年2月、9月,國內首只銀行外幣、人民幣理財產品分別誕生,作為第一家推出理財產品的光大銀行,其最初的動機或許正如光大銀行副行長劉珺所說的僅僅是因為“資本金受到約束,展業受到限制,必須通過創新來打開新的通道”。繼光大銀行之后,中信、招商、華夏等銀行也迅速跟進。進入2005年,銀監會頒布《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和《商業銀行個人理財業務風險管理指引》,成為銀行理財法規的基礎。之后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也獲銀監會批準,推出了人民幣理財產品。
當年曾在光大銀行西安分行負責零售業務的高先生談道:那時候我們推出的理財產品起點比較高,主要是作為對普通零售業務的一個補充,以便快速吸引資金充裕的客戶把錢放進來。不過當時銀監會出于保證資金安全的考慮,明確規定人民幣理財資金僅限于投向銀行間拆借市場、央行票據和債券,所以人民幣理財產品的收益僅僅比定期存款略高一些;而外幣理財產品由于不受這種限制,其收益明顯高出人民幣理財產品很多,所以銀行理財產品剛起步的那兩年,外匯理財產品獨占鰲頭,其發行數量和收益率都遠遠高于人民幣理財產品。不過,外匯理財產品的高收益確實一下子吸引了眾多老百姓的目光,讓人們開始認識到除了存款之外,還能去銀行理財賺更多錢。
“牛市”打新股引發第二波熱潮
2006年伊始,股市開始進入“牛市”行情,到了6月份,中信銀行率先與中信信托合作發行了國內第一個打新股的人民幣理財計劃,該產品的收益率半年就達到10%以上;緊隨其后民生銀行、光大銀行、交通銀行等也紛紛推出了自己的以新股申購為主要投資方向理財產品,而07年浦發銀行更是推出了掛鉤8只香港金融H股的理財產品,其預期封頂收益高達18%。當時一位業內人士稱:“從銀行產品流程來講,利用人民幣理財產品來募集資金,以基金和券商作為投資顧問,銀行作為風險控制手段的框架形式上已經準備好了。監管層的政策一旦打開缺口,人民幣理財就完全具備入市的條件。”
正當各路理財產品打新股忙得熱火朝天的時候,讓人始料不及的是2007年6月,證監會聯合銀監會叫停了所有開展網下申購新股的信托產品的發行,與“打新股”信托計劃掛鉤的銀行理財產品也被迫調整了其預期收益,隨后2007年底股市開始下挫,一些間接投資股市的理財產品亦未能兌付預期收益。不過,正是由于這波“牛市”打新股所帶來的高收益刺激,讓更多的普通老百姓開始盯住了銀行理財產品這條穩妥的投資捷徑。等到2008年金融海嘯席卷全球,多種投資產品開始出現風險的時候,銀行理財產品反而一下子成為老百姓比較信賴的投資“避風港”,當年理財產品余額一下邁過萬億元的門檻,相比上一年度幾乎翻番。
資金池模式助推第三輪高峰
從數據中可以看出,2010年到2012年間兩年時間里,銀行理財產品余額從3.2萬億元猛增到7.1萬億元,實現翻番,而2010年的余額數相比上一年度,增長幅度也將近翻番,那么短時間內推動銀行理財產品規模迅速增長的秘密又是什么呢?
某股份制銀行的零售業務總經理令先生認為:2010年央行開始控制信貸規模,而銀行則利用理財產品期限錯配形成的資金池來投向企業貸款、同業貸款、貼現票據、委托貸款或者對接單一類信托、券商資管等項目,從而為實體經濟“放貸”,實現了較高的利差收入,使得理財產品收益率基本維持在5%左右,而當時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才2.5%,這使得很多老百姓開始把存款轉移成理財產品。而資金池的形成主要是由于理財產品兌付期限不同,有一個月到期、三個月到期還有半年到期的,兌付期限、規模都不相同,就會有資金沉淀下來,就像一個池子,源源不斷的有水流進來,同時也有不斷的水流出去,池子里的水總會保持一定的量。而且資金池里的資金還不會受到央行“存貸比”的限制,在當時的情況下,通過發售理財產品形成的資金池,成了各家銀行對外放貸的重要資金來源,所以銀行都使勁發中短期理財產品,2010年初的時候,各銀行每月發行理財產品總量還不到800只,而到2012年下半年最高峰的時候,每月發行理財產品總量已經達到了2500多只,由此可見前兩年理財產品的增速有多么快。可以看作是銀行理財產品的“黃金時期”。
不過偏偏又是在風頭正勁的時候,2013年8月,銀監會下發了《關于規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投資運作有關問題的通知》(簡稱“8號文”),規定理財產品必須和其投資對象一一對應,實行單獨賬戶管理,獨立核算。這被業內看作是監管層對資金池業務最嚴厲的“清算”。隨后以余額寶為代表的各類網絡理財“寶寶”迅速風靡,同時P2P眾籌理財模式也日漸升溫,自2013年末開始,銀行理財產品的增速已經開始放緩,不過用不少投資者的話來說:錢還是放在銀行更放心一些。
理財數據
2004年是中國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的元年。在此之前,雖然也有個別中資與外資銀行發行過少數所謂理財產品,但真正意義上的銀行理財產品市場尚未形成。直至2004年9月,中國光大銀行發行了第一款人民幣理財產品,從此拉開了中國商業銀行理財產品市場發展的大幕。
經過2004和2005年市場“預熱”后,2006至2013年各年理財產品發行數量大幅增長,募集資金規模也不斷擴大,2005至2012年的八年間,銀行理財產品募集資金的規模分別為人民幣2000億元、4000億元、8200億元、37000億元、47500 億元、70500億元、160000億元和247100億元。2013年我國銀行理財產品規模保持了前3年的增長速度,全年理財產品發行達44492只,同比增速38.41%,規模再創歷史新高。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