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降準”引爭議 加降準大力度暗藏啥玄機?
5月30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落實和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會議明確,加大“定向降準”措施力度,對發放“三農”、小微企業等符合結構調整需要、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實體經濟貸款達到一定比例的銀行業金融機構適當降低準備金率。
從2012年5月18日降準50個基點以來,央行再無全面調整利率和存準率政策。今年4月25日,央行下調了縣域農村商業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2個百分點,同時,還下調縣域農村合作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此舉被市場稱為“定向降準”。
而這次“定向降準”擴圍的消息引發金融市場激烈躁動,貨幣政策會否“由點到面”全面寬松引發廣泛爭議。有專家預計,本次“定向降準”屬于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正向激勵舉措,如加上4月縣域機構“定向降準”釋放的資金,預計釋放資金規模會達3000億元。
筆者認為,“定向降準”已經說明了“全面降準”的可能性早已排除。如果再加上,上個月央行行長周小川在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上強調,宏觀調控要有定力,不會采取所謂大規模剌激政策。未來央行在貨幣政策向更可能存在“微調”或“預調”。那么這次國務院“定向降準”的會議,背后透出啥玄機呢?
首先,中國經濟雖然出現調整,但仍在合理區間內徘徊。剛剛公布的,內地5月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連升三個月,由4月50.4,升至50.8,略高市場預期升至50.6。說明中國制造業有企跌回穩的跡像。況且貨幣政策效果一般有3個月滯后期,3個月之后,才可以觀察三季度經濟數據。此時全面降準弊大于利。
再者,“定向降準”才能有扶有控。如果此時通過全面降準“大水漫灌”的方法并不一定能有效解決目前“三農”、“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成本高的問題。事實上,前幾年頻繁降準的時候,國有大銀行的信貸資金大多投向了政府的重大投資項目,甚至投向了房地產等領域,這不僅使得房地產調控長期沒有效果,也使中小微企業因融資難、融資成本高而生存愈加艱難。所以“定向降準”有助于調整信貸畸型的結構矛盾問題。
最后,通過多次定向降準,目前國有大行和地方小行的存準率已經有很大不同,地方小行的存準率遠遠低于國有大行。中央政府此舉的目的一方面是地方小型金融機構與小微企業、“三農”領域“血緣”更近,央行希望通過壯大地方金融機構來給小微企業理多的信貸支持,另一方面,地方小銀行由于其實力比較小,因此讓它們掌握較高比例的信貸資金,不致像國有大銀行一樣會造成過多流動性蔓延于整個經濟體系發生資產泡沫泛濫的問題。
不過,筆者認為,目前這種“定向降準”模式雖然用心良苦,但是地方小行是否真能如愿將貸款放給中小微企業?卻存在疑問。另外,小微企業的資金緊張問題始終未能得到妥善的解決,這只能證明,支持小微企業的發展,僅僅依靠地方小行,可能也起不到多大作用。
相比于以民營為主體的民間金融,國有大銀行由于是國資控股,在社會責任的行使上理應承擔更多責任。但是國有銀行一方面只顧著自己賺錢,依靠壟斷地位成為了“最賺錢的行業”,另一方面又怕將信貸投給小微企業會造成不良貸款上升,而不愿意擔負社會責任。所以,筆者建議在堅持“定向降準”的同時,決策層也不能僅依賴地方小行來完成給中小微企業“輸血”的使命。還必須督促國有大行切實履行社會責任,將信貸投向的重點扭轉到小微企業這方面來。
為扶持中小企業、“三農”領域,而有針對性的定向降準無疑比全面降準要“精細”許多,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銀行信貸只流向虛擬經濟,而非實體經濟的短板。但我們也要看到,光給地方小型銀行降準,對于其是否真正能全力服務于中小微企業而提出質疑。所以,要讓中小微企業解決融資難問題,一方面國有大型銀行要承擔起社會責任,另一方面開僻更多的融資渠道,如VC、信托、發行企業債、IPO等多途徑來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問題。
(張平 高級經濟師,知名財經評論家)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