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金融協會已獲國務院批復
昨日(3月20日),業內人士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3月19日下午,央行的確在京召集包括騰訊、阿里、百度、宜信等涉水金融的互聯網公司召開座談會。會上,除了溝通討論《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之外,還提到央行牽頭成立互聯網金融協會,且已基本獲得國務院批復,不久將掛牌。
“互聯網金融協會是一級協會,而之前的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是一級協會下面的一個工作委員會,監管層重視程度會不一樣。”易寶支付首席執行官唐彬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針對之前關于支付業務的相關問題,宏源證券研究所副所長、互聯網金融千人會秘書長易歡歡則指出,非正規披露的只是意見稿,內容尚需要反復溝通討論,至于叫停二維碼支付是出于安全考慮,而虛擬信用卡本質沒有問題,會盡快推動起來。對于互聯網金融,央行牽頭、分業監管是主流。
此外,一位上述會議參會人士還透露,座談會還提及銀行卡收單業務“721”(即7歸發卡行,2歸收單方,1歸銀聯)利益分配不合理的問題。
互聯網金融協會系一級協會
今年1月下旬,坊間便有消息稱,央行將牽頭成立全國性的互聯網金融協會,是互聯網金融發展與監管課題的內容之一。
昨日,多位業內人士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證實,央行的確在發起成立互聯網金融協會,基本已經獲得國務院批復,不久將掛牌。
“這是一級協會,那個(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是一級協會下面的一個工作委員會,重視程度不一樣,因為現在政府已經將互聯網金融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之中,變成國家戰略,協會又是行業自制、自律非常好的載體。”唐彬指出。
唐彬進一步指出,該協會為互聯網金融行業提供了自律平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彌補監管方面存在的不足,因為監管有一定的滯后性,在具體監管政策沒出來之前,通過這個平臺大家互相協商,也有利于出臺后的政策解讀和完善,為監管和企業提供一個緩沖地帶,更好的自律發展。
拍拍貸副總裁陳平平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互聯網金融協會如正式成立,從程序上講,需要像支付清算協會一樣先在民政部注冊;同時,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是大勢所趨,其規模和作用都需重視;行業協會的規范作用不容小覷,起碼現在這個階段可以發揮相當重要的作用。
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教授、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亦指出,互聯網金融專業委員會是在現有情況下先集結人員,做一些行業自律的工作,為這次互聯網金融協會的成立做一定鋪墊和準備。這次要成立的協會是獨立的,是一級協會,P2P、支付機構、眾籌、征信等都會納入協會之中。
黃震認為,該自律組織有利于規范行業,形成行業標準,有利于互聯網金融行業的創新和健康發展,符合政府工作報告的要求。此外,央行領導表示今后還會一如既往地促進互聯網金融的健康發展,在可期待的未來,還會推動出臺更加有利于互聯網金融持續健康發展的政策。
收單業務利益分配受關注
此前,央行發布《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對目前的第三方支付做出限制,比如單筆消費不得超過5000元,月累計不能超過1萬元;單筆轉賬不能超過1000元,年累計不能超過1萬元等。不少人士分析認為,這個規定過于嚴厲。
“這只是一個征求意見的工作底稿,我們輿論有些過度反應和集體誤讀。一個重要政策法律文件的出臺,需要反復調研、協商和論證等程序,短則一兩年,長則三五年,甚至十年八年都很正常。而央行暫停還沒有開展業務的虛擬信用卡和掃碼支付也是出于安全、保護消費者利益的考慮。”黃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唐彬亦指出,目前比較明確的是央行在征求意見,并不是最終稿,以后肯定會有所修改,使其更加符合市場的需求。
此外,上述參會人士還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會上還討論了銀行卡收單業務“721”利益分配不合理的問題。
上述參會人士指出,之前采用這個“721”利益分配規則,是為了鼓勵發卡,但現在發卡已有幾十億張,收單這塊市場利潤太薄,無法支撐良性發展。目前,可以通過兩種方式改變,一種方式就是把利益分配的比例進行調整,讓收單方得到更多利益的分配,收單過程中就能得到相應的利潤,否則由于發展空間受限制,機構就容易沖破底線,走灰色地帶;另一方式就是完全市場化,即不硬性規定比例。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指出,這個利益分配完全是商業化的東西,采用商業化運作,涉及的相關方可以去談(如何分配),并不是什么大的問題。
據了解,銀行卡收單業務的利潤主要來源于結算手續費。根據行業不同,費率分別為0.5%~4%不等。(記者 朱丹丹)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