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攬儲大戰:平均收益創兩年新高
進入12月份,銀行理財產品預期收益每周至少上升0.1個百分點。
今年的年關攬儲大戰似乎比往年來得更加兇猛。由于近期銀行間拆借利率不斷攀升,銀行理財產品在上周就已經有不少超過6%,甚至到達7%以上。而互聯網公司高調發放的預期收益高達8%到10%的理財產品,也讓銀行攬儲之爭雪上加霜。
平均收益創兩年新高
年底銀行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節節攀升,預期收益率在6%以上的比比皆是。北京晨報記者查看了多家銀行在售的理財產品發現,年底高收益的理財品風險卻并不高,多為存款、債券等貨幣型投資標的,不過,銀行仍舊不承諾保本保收益。
“現在這款121天的比較合適,這兩天剛上線。”一位股份制銀行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正在銷售的銀行理財產品,記者注意到,這家銀行目前銷售的理財產品預期收益率普遍在6.5%左右。而記者在另一家股份制銀行了解到,雖然本周新發放的理財產品收益率較上周略有下滑,但預期收益率也普遍維持在6%左右。
實際上,銀行理財產品自10月中旬起,平均預期收益就開始持續上升,12月份更是以每周至少0.1個百分點的速度大幅上升。據銀率網數據庫統計,上周非結構性人民幣理財產品的平均預期收益率達到5.98%,創近兩年來的新高。上周新發行的理財產品中,近半數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達6%。
今年銀行理財不好賣
“今年理財產品不好賣。”一位股份制理財經理向記者透露。在他看來,今年的競爭者格外多,“不僅銀行與銀行間競爭攬儲,還有互聯網金融前來攪局。”
實際上,今年隨著互聯網金融的集體爆發,不少互聯網都推出高收益、風險較低的理財產品。如支付寶[微博]余額寶近日的收益率普遍達到6%以上,而此前百度[微博]再推新款理財產品“百度百賺”,網易也推出“添金計劃”,預期收益率均在8%到10%。
不過,也有業內人士認為,由于年底資金面較為緊張,銀行“缺錢”成了必然,在攬儲的同時,銀行間的競爭也日益加劇,才導致今年銀行理財較往年難賣的現象。
“臨近元旦,銀行的攬儲考核也即將結束。1月初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可能會小幅回落。”銀率網分析師表示,手中有閑置資金的投資者,可以重點關注股份制銀行和城商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選擇適合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高收益理財產品,若對資金流動性要求較低,可盡量選擇期限較長的理財產品,鎖定當前的高收益。
(記者 姜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