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業前三季新增不良647億 八成出自上市銀行
12月26日,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中誠信”)發布《2013年中國銀行業主動評級發布及2014年中國銀行業信用展望》(下稱《展望》)稱,銀行不良貸款持續反彈,上升趨勢仍未遏止,但整體風險可控。
具體表現在,2013年以來,銀行不良貸款余額仍呈持續上升趨勢,前三季度分別新增339億元、67億元和241億元,前三季度新增不良總量達647億元,余額達到5636億元,不良貸款率為0.97%,較上年末增加0.02個百分點。
“由于上市銀行在長三角和江浙地區擁有很高的市場份額,前三季度上市銀行新增不良貸款為569.95億元,占到全行業新增不良貸款的80.62%。”《展望》提及。
銀行不良貸款反彈自2011年三季度已經開始,銀行連續實現七年的不良貸款“雙降”終止,不良貸款出現反彈。2012年,銀行不良貸款余額比年初增加647億元至4929億元。
《展望》稱,當時鋼貿、光伏、造船等產能過剩產業不良貸款發酵,這些行業也集中在長三角和江浙地區,造成行業風險與區域風險高度重合,加上江浙地區民間借貸發達,使浙江和江蘇兩省成為不良貸款重災區,新增不良貸款占到全行業新增不良貸款的近90%。
地方融資平臺貸款和房地產貸款風險問題,依然是今年甚至是2014年市場最為關心的話題。
《展望》表示,針對銀行平臺風險敞口的監管和平臺對資金饑渴之間的沖突還在不斷加大,如何解決這個矛盾是決策層、監管層無法回避的問題。
“地方政府債務總量不透明、平臺償債資金來源的不確定性、銀行對平臺負債的全口徑風險敞口和五級分類未定期披露,是業內及投資者對平臺貸款以及地方政府債務予以高度關注的主要原因。”中誠信金融機構評級部總經理、金融機構評級總監黃燦稱。中誠信對此也提出建議,未來,經濟轉型、政府職能轉變及市場化改革,是最終化解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方向。
房地產貸款方面,《展望》數據顯示,2013年以來,銀行投向房地產貸款增速有所上升,前三季度新增房地產貸款1.9萬億元,占各項貸款新增額的26.1%,余額同比增長19%,達到14.2萬億元,占各項貸款余額的20.2%。
房地產行業具有典型的周期性特征,房價持續上升增加了銀行相關敞口風險,對于與房地產高度相關的中國銀行業來說,降低風險集中度、定期開展壓力測試,做好應對房價下行期的準備,是非常有必要的。
黃燦認為,目前銀行仍有充足的撥備和較強的盈利能力來應對和消化不良,整體資產質量風險可控。銀監會數據顯示,截至2013年三季度末,銀行撥備覆蓋率為287.03%,實現凈利潤11216億元。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