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度理財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破6”
臨近歲末,商業銀行資金又捉襟見肘,“攬儲大戰”迎來一年中戰況最激烈時期。因此,迫于吸儲及資金流動性壓力,商業銀行競相“各出奇招”吸引客戶資金。除了提高存款利率,推出超高收益理財產品最為常見。
中國證券報記者記者走訪調研多家商業銀行網點發現,其中一些跨年度產品的預期年化收益率甚至“破6”,不少保本型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也超過5%。銀行業人士指出,雖然距年末尚有時日,但鑒于今年監管升級、互聯網金融沖擊等多因素影響,各家商業銀行的“攬儲大戰”接近白熱化,預計理財產品收益率走高趨勢將至少持續至年底。
攬儲手段“花樣百出”
銀行業內人士坦言,雖然按照慣例,每年年底銀行都難免“錢緊”,但經歷過今年6月“錢荒”教訓后,各商業銀行都格外謹慎。一位中小股份制銀行人士告訴中國證券報記者,“其實年末 攬儲 大戰早就開打了,各家銀行都想早作準備。”
提高存款利率或許對儲戶具有直接吸引力,例如平安銀行官方網站顯示,從11月4日起,該行兩年期以上整存整取定存利率均有上浮調整。調整后的兩年期、三年期和五年期整存整取定存利率分別為4.125%、4.675%、5.225%。
另外,銀行資金歸集業務推出一度被認為是各大銀行為爭奪客戶存款資金的“戰爭”。除使用資金跨行歸集不收取手續費外,不少銀行針對各自銀行的資金歸集客戶還推出了不少定制服務,包括贈送禮品、積分、話費等,甚至打造專屬的高收益理財產品。華夏銀行北京分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行個人客戶通過個人網銀將其在他行的資金歸集至華夏銀行,可自動轉入天天利、七天利賬戶,享受高于活期的利率。另外還可購買個人網銀專屬理財產品,享受相對較高預期收益率。
大行理財“不落人后”
某國有大行一位理財客戶經理坦言,“年關迫近,銀行攬儲大戰升級,不僅僅是小銀行缺錢,各大行也感受到攬儲的壓力。”記者在中行、農行等銀行網點也看到,一向低調的國有大行紛紛推出高收益率理財產品,某些產品預期年化收益率從“破五”升級到“沖六”。
據金牛理財網監測數據,中國銀行有多款理財產品的預期收益率達到5.8%,包括中銀集富理財計劃江蘇(546天)第205期產品、第99期中銀集富(364天)(機構投資者)理財產品、第99期中銀集富(364天)(個人投資者)理財產品等。作為大行的中國銀行還將起始資金門檻定在10萬元。
金牛理財網監測數據顯示,11月165家商業銀行共發行4141款人民幣非結構性理財產品,平均預期收益率達5.14%,單月發行量創歷史記錄,月均收益率創年內新高。從金牛銀行理財綜合收益指數來看,指數由月初的5.08%升至月末的5.37%,漲幅近29基點。
從銀行類型來看,國有商業銀行發行1476款產品,環比增發超三成,平均預期收益率環比上漲18基點至5.02%,為今年以來首次突破5%;股份制銀行發行1082款,平均預期收益率大漲21基點至5.23%;城商行發行1199款,收益率上漲15基點至5.21%;農村商業銀行發行338款,平均收益率上漲15基點至5.06%。由于收益率大幅上漲,股份制銀行11月力壓城商行位居第一。
分析人士指出,銀行理財市場量價齊升由多因素造成。首先,歲末臨近,存款流失嚴重的商業銀行可能面臨較嚴峻的月末、年末考核壓力而提前攬儲,因此對跨月和跨年資金需求旺盛,調高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仍然是重要的攬儲手段。其次,理財資金投資標的收益上漲是理財產品收益率上漲的客觀原因,比如央行中性偏緊貨幣政策使得貨幣市場中長期利率持續高企,10年期國債收益率在月中升至9年來最高點,投資標的收益上漲客觀上推升理財產品收益。此外,理財市場競爭加劇也是重要原因之一,面對余額寶等互聯網金融的競爭,銀行可能也在被迫調高理財產品收益。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