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資管產品回歸代客理財 費率高于普通產品
14家獲得理財管理計劃試點資格的商業銀行,多數已經發行了相關產品。銀行資產管理計劃的火爆銷售,給大資管時代的競爭添了幾分“火藥味”。而對于普通投資者,在購買銀行資管理財產品時,他們更關注與此前的理財產品相比,風險到底是高了還是低了?
銀行業內人士稱,銀行發行資管理財產品,是對資產池“一一對應”模式的嘗試,資金投向、產品風險都趨于透明。借助“大資管”的契機,銀行理財產品將加速轉向去預期化、基金化的真正資產管理產品。資產配置,不僅將在以資產管理為核心的理財產品運作中起到關鍵作用,而且成為各銀行“代客理財”的核心競爭力。
去預期化
記者了解到,目前工商銀行、交通銀行、興業銀行(601166,股吧)、浦發銀行(600000,股吧)陸續推出了自己的資產管理計劃試點產品。據悉,目前有14家銀行獲得試點債權直接融資工具、銀行資產管理計劃兩項業務。
不過,首批產品并非所有投資者都可“染指”。工行推出的首款資管產品在說明書中明確,“該產品計劃發行規模為75億元。這款產品的銷售對象為金融凈資產達到600萬元以上超高凈值客戶,認購起點為10萬元,追加金額為1萬元的整數倍。”相比工行資管產品的高門檻,交通銀行、浦發銀行和興業銀行等推出的理財管理計劃主要面向穩健型、平衡型、成長型、進取型的全體個人客戶。在認購起點方面,相對“親民”,其中,交行認購起點為10萬元,對客戶金融資產規模無具體要求,而興業和浦發的認購起點均為5萬元。
不過,與普通理財產品要表明預期收益率所不同的是,多數資管產品“去預期化”。比如,工行的資管產品屬于非保本浮動收益類型,既不提供保證承諾,也不保障本金,投資者需自擔風險。“也就是說,到期了到底能收回多少收益,甚至能不能實現收益都是個未知數?”多數投資者心中不禁產生這樣的疑問。招商證券金融行業首席分析師羅毅表示,銀行理財業務“去預期收益化”的方向非常明確。不設預期收益,且采用凈值化管理是銀行資管和普通理財產品的方向。監管層如果想打破銀行兜底、剛性兌付,就必須先撤掉預期收益率的行業慣例。
費率高于普通產品
中國證券報記者發現,相比銀行發行的其他理財產品,首批銀行資管產品的手續費明顯高出不少。如工行的首期資管產品管理費包括:托管費0.1%、銷售費0.4%、固定管理費0.6%,另外還有浮動管理費。如此保守計算,該款資管產品的各項管理費將達到1.1%以上,這已接近基金產品的手續費。一般而言,普通銀行產品的管理費包括:托管費0.02至0.05%,銷售費0.2%至0.4%,個別產品會收取固定管理費0.2%。粗略推算,一般銀行理財產品管理費最高也不超過0.65%。
因此,資深投資人士提醒投資者,購買銀行資管計劃前應該比較產品費率的高低。銀行資管產品的收費主要分為固定費用和浮動費用。固定費用主要是托管費和銷售費,而浮動費用是指管理費。不同銀行發行的資管計劃在收費方面相差甚遠。
銀行業內人士指出,目前銀行資產管理計劃處于試點階段,多數銀行此次設置的投資門檻要求較高,幾乎均面向有投資經驗的高資產凈值客戶,產品費率也相對高一些。但隨著銀行資管產品的進一步發展,未來產品的費率、門檻都將更加“親民”,銀行理財產品將成為真正的代客理財工具。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