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何以熱衷銀行理財 經濟發展減速關系大
導讀:“這與上半年經濟發展速度減緩,市場需求不旺,實業投資不景氣有很大關系。特別是中小板,制造業類上市公司家數占比超過七成,同時由于企業規模小,市場占有份額較低,相比大企業,更不容易找到好的投資項目。投資擴大再生產意愿自然不強。銀行理財產品,雖然收益不高,但比較穩定,也算是聊勝于無吧。”顧德投資咨詢公司的李峰分析說。
眼下,用自有閑置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已經成為A股上市公司的投資“時尚”。僅看9月3日到7日的4天,就有多達36家上市公司發布了有關銀行委托理財的相關公告,涉及金額164.23億元,平均每天有9家公司公告。其溫度之高,浪潮之急可見一斑。
上市公司投資銀行理財產品,雖然算不上新鮮事,但如此大面積參與的情況始于去年年底。去年12月,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2號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管理和使用的監管要求》,同時廢止了《關于進一步規范上市公司募集資金使用的通知》,其后越來越多上市公司開始大手筆投入銀行理財產品,今年又以中小板企業為多。仍以9月3日到7日的4天為例,36家公告委托理財的上市公司中,中小板公司有28家,占比高達77.78%。
“這與上半年經濟發展速度減緩,市場需求不旺,實業投資不景氣有很大關系。特別是中小板,制造業類上市公司家數占比超過七成,同時由于企業規模小,市場占有份額較低,相比大企業,更不容易找到好的投資項目。投資擴大再生產意愿自然不強。銀行理財產品,雖然收益不高,但比較穩定,也算是聊勝于無吧。”顧德投資咨詢公司的李峰分析說。
從目前上市公司購買的理財產品的類型看,大多為短期、能保證本金和收益的銀行理財產品,年化收益率普遍在4%左右。比如富安娜近期投資3000萬元購買的中國銀行人民幣“按期開放”產品,投資期限21天,年化收益率3.25%。也有少數上市公司選擇投資時間較長的理財產品,或投資收益率較高的信托產品,其風險也就更大。
上市公司之所以敢動輒幾千萬,上億元地投資銀行理財產品,還與能得到便利的融資和再融資渠道有很大關系。據統計,上半年A股融資總量2316億元,同比增長了95%。而上半年,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金額超過531.06億元,為融資量的22.93%。比如四創電子,5月12日才完成定增,募集資金約3億元。兩個月后,公司便一紙公告,規劃不超過1.6億元購買理財產品。
雖然相關規定明令禁止募資進入理財市場,但在實際操作中,仍難以監控。不過今年已有前車之鑒,5月,方興科技被安徽證監局責令整改,緣起于其用募集資金購買了總金額5.8億元的理財產品,并未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今年上市公司熱火朝天的委托理財中,還有一個值得關注的動向,那就是一些上市公司干起了“放貸”的營生。有人做過統計,今年上半年有超過100家公司發布過委托貸款公告,金額總量約200億元,貸款年利率7%至12%之間。
應該說,上市公司用自有閑置資金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厚上市公司的利潤,特別是在經濟放緩,市場需求較為疲軟的情況下。但如此熱衷,并大量投資卻不能不說是一種潛在的隱患。比如長征電器與上海銀基投資有限公司委托理財的“官司”打了近十多年,雖然勝訴,但3257.54萬元的資金至今無法收回。
其次,當一些上市公司嘗到“錢生錢”的快速和便利后,很可能不思進取,甚至放棄腳踏實地的實業投資,熱衷一手股市融資“圈錢”,一手在銀行大量賺取蠅頭小利,甚至影響到實體經濟的發展。一些市場人士認為,上市公司投資理財的熱潮掀起不久,其弊端和隱患還未充分顯現,相信隨著市場的進一步發展,監管層會關注到這個問題。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