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銀行對公理財收入猛增
導讀:半年報數據顯示,16家上市銀行中,披露理財產品發行量的共有13家,其中工行、農行、建行、招行4家銀行的理財產品銷售額均超過了2萬億元,其余均多數在1萬億元以下。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的熱情持續高漲。瞄準這一趨勢,今年上半年,許多上市銀行加大對公理財業務力度,令其理財業務收入取得了顯著增長。雖然對公理財產品的收益率并未比個人理財產品高很多,但銀行推出“定制化”的對公理財服務,顯然有助于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留住客戶。
對公理財收入猛增
半年報數據顯示,16家上市銀行中,披露理財產品發行量的共有13家,其中工行、農行、建行、招行4家銀行的理財產品銷售額均超過了2萬億元,其余均多數在1萬億元以下。
建行上半年自主發行的理財產品發行額達到3.2萬億元,居于首位;排第二位的為工行,該行上半年累計發行銀行類理財產品約2.81萬億元。
此外,農行上半年發行理財產品約2.68萬億元(包含對公及對私理財產品),招行發行理財產品達2.5萬億元。
據了解,銀行從理財業務中獲取的收入主要包括理財產品的托管、銷售、投資管理等手續費收入,龐大的理財產品發行量為銀行帶來了巨大的業務收入。證券時報記者統計發現,這部分業務增長中,對公理財的增長功不可沒,上半年部分銀行的對公理財規模快速增長,業務收入增幅明顯快于個人理財業務。
例如,工行上半年的個人理財及私人銀行業務收入99.2億元,同比增長11.6%,而對公理財業務收入68.68億元,同比增長了43.4%,大大快于前者。工行表示,對公理財產品規模增長是帶動理財業務收入快速增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中小銀行的對公理財業務收入增長更加顯著。招行的公司理財產品銷售收入達6.37億元,同比大幅增長176.96%,快于個人受托理財收入69.85%的同比增幅。而北京銀行(601169,股吧)的對公理財手續費收入為1.73億元,同比猛增376%,該增幅也大大高于個人理財手續費收入94%的增幅。
對公理財的爆發式增長引起了市場的廣泛關注。財經評論員皮海洲認為,銀行對公理財業務規模和收入的快速增長,或與發生在今年6月末銀行間“錢荒”有關,在此期間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飆漲,引發了上市公司購買銀行理財的風潮。據其統計,僅6月26日一天,就有超過10家上市公司發布購買銀行理財產品公告。
皮海洲稱,2013年上市公司理財熱情一直高漲,據統計,今年前5個月就有235家上市公司發布了相關理財公告,涉及金額超過800億元,已超過去年上市公司全年的理財數據,而今年6月又有上百家公司宣布購買理財產品。
定制化特點突出
普益財富研究員曾韻佼則對記者表示,對公理財的爆發式增長,從上市公司的角度來說有兩個原因:一是新股首發超募以及利潤沉淀,讓更多公司“有財可理”;二是上市公司通過購買理財產品提高閑置資金使用效率。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的背后也有政策的支持。2012年12月證監會發布的上市公司資金監管新規拓寬了對閑置募集資金的投資使用范疇,允許購買國債和銀行理財產品等。
從部分銀行的半年報中可以看出,對公理財已成為其理財業務的重點開發領域。例如,招行在其半年報中就表示,今年上半年該行及時把握市場熱點,推出了多項公司理財新產品,公司理財業務已經成為該行擴大非利息收入、營銷新客戶的重要工具。
“對公理財業務主要對銀行自身的公司客戶開放,其資金來源龐大,客戶群體優質,更具規模性,對銀行中間業務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 曾韻佼稱,“銀行發揮其投資能力和渠道優勢,提供豐富的對公理財產品,不僅能滿足公司客戶的理財需求、增進客戶黏性,還能為銀行帶來可觀的中間業務收入。”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與個人理財業務不同,銀行發行對公理財產品,更強化了“定制”的理念,根據企業的財務狀況和需求,量身定做理財方案,而不是單純依靠提高理財收益率來吸引客戶,目前已有越來越多的銀行瞄準了這一需求。
普益財富統計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對公產品的平均收益率為4.39%,個人理財產品的平均收益為4.4%,兩者相差并不大,曾韻佼表示,相對于個人理財產品,對公理財產品的期限、產品設計和運作模式更為靈活,針對性更強。
對公理財各有利弊
普益財富數據還顯示,股份制銀行發行的對公理財產品在所有類別銀行中是最多的,今年上半年的市場份額占比達到60.47%。記者同時發現,16家上市銀行中,股份制銀行相對于國有銀行在對公理財的規模和收入的增長上要快很多。
長城證券銀行業分析師黃飆表示,股份制銀行發力對公理財,是市場競爭的一個必然結果,銀行之間存款競爭激烈,為了吸收企業存款和爭取貸款項目,不得不以高收益理財產品營銷客戶,這與前幾年個人存款向理財產品轉移的趨勢如出一轍,而且該趨勢會愈演愈烈。
黃飆表示,銀行發行大量對公理財產品對其自身來說有利有弊,利在于留住好客戶,弊則是削弱了利差,許多理財產品投向了信托等直接融資項目,助長了金融脫媒的趨勢。
(記者 蔡愷)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