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理財產品摒棄類存款 與投資者共享超額收益
導讀:在業內人士看來,近期出現的“鑫意理財福通”、“日益月鑫”等理財產品,實質上是銀行通過“浮動收益+浮動管理費”的機制,與投資者共享超額收益,共擔投資風險;甚至是投資者完全享有投資收益,完全承擔投資風險。銀行理財“剛性兌付”的狀況發生了改變。
8月12日,上海農商銀行發行了一款名為“鑫意理財福通2013902期”的產品。該產品在投資方面沒有什么新意,但其收益結構卻引起了各方的注意。該產品期限為1年,是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預期收益率為4.50%至5.40%,對于高于年化收益率5.40%的收益部分,客戶能按80%的比例獲取浮動收益,銀行按20%的收益獲取浮動管理報酬。普益財富研究員范杰稱,上海農商銀行的這款產品投資對象為“具有良好流動性的固定收益類金融工具”,其投資對象決定了其自身是一款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以往,銀行通常只為這類產品支付一個固定的收益,超額收益由銀行獨享,但這款產品摒棄了這種收費做法。
此外,招商銀行于7月29日發行的“招銀進寶之日益月鑫”系列產品,并沒有公布預期收益率,而是約定扣除相關費用后,“投資者可獲得按照招商銀行公布的理財計劃到期年化收益率計算所得的理財收益”。范杰稱,這事實上由最終的投資結果確定理財產品的收益,更能凸顯資產管理的味道。
在業內人士看來,近期出現的“鑫意理財福通”、“日益月鑫”等理財產品,實質上是銀行通過“浮動收益+浮動管理費”的機制,與投資者共享超額收益,共擔投資風險;甚至是投資者完全享有投資收益,完全承擔投資風險。銀行理財“剛性兌付”的狀況發生了改變。
范杰等專家分析稱,在銀行理財產品的模式發生改變后,投資者將面對更多的不確定性,不僅可能享受更高的收益,也可能出現更大的虧損。因此,這些產品出現的最大意義并不在于表面上的銀行讓利,而是在于理財產品設計思路的改變———從“類存款”的思路轉向真正的“代客理財”。
“摒棄類存款運作實際上就是基金化的初始。”范杰表示,“基金化過程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主動投資,即主動選擇項目;第二階段為凈值管理;第三個階段是開放式階段,即投資者可以在約定的或任何交易日向銀行提出申購/贖回申請,理財產品與開放式基金的運作方式完全相同。”
不過,業內人士表示,理財產品基金化是個漫長的過程,此過程可能會受到各方阻力。長期以來,銀行理財產品的投資者習慣了剛性兌付文化下的固定收益類銀行理財產品投資。但實現凈值管理后,投資者將面對收益的不確定性,投資習慣可能發生變化。
中央財經大學民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李永壯認為,高收益對應高風險,銀行與客戶共享收益、共擔風險,是提高理財市場成熟度的必然選擇。同時,這也能鼓勵銀行努力提升投資管理能力,督促投資者提升風險辨別能力,盡量選擇適合自身風險承受力的產品。
李永壯建議銀行通過報表、官網等途徑,使理財產品信息公開化、透明化,幫助投資者了解產品的真實狀況。范杰提醒道,理財產品的風險既來自于投資標的價格波動的風險,也有銀行內部控制不當引起的風險,建議投資者通過銀行過往業績、資產管理規模等指標,衡量理財產品的風險程度。
(記者 周軒千)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