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超額收益 銀行不再“獨享”
理財超額收益 銀行不再“獨享”
導讀:除了預期收益率上行外,近日理財市場上出現了不少創新運行模式。比如上海農商銀行近日發行了一款名為“鑫意理財福通2013902期”的產品。該產品在投資方面沒有什么新意,但其收益結構卻引起了各方的注意——該產品期限1年,是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預期收益率4.5%至5.4%,對于高于年化收益率5.4%的收益部分,客戶能按80%的比例獲取浮動收益,銀行按20%的收益獲取浮動管理報酬。
又至月末,周女士的手機頗為繁忙,短信不斷。
“昨天我已經收到了四五家銀行的理財短信推薦,好幾款產品預期收益率超過5%,其中有一款產品預期收益率達到了5.6%,看了很心動。”周女士說。
8月最后一周,銀行理財產品收益再度上浮,銀行人士表示,月底銀行資金較一般時點更為緊張,導致理財收益再度出現上漲。
周女士還發現,銀行理財產品出現了新的運作模式,并不強調預期收益率,而是強調高于年化收益率的收益部分,客戶能按80%的比例獲取浮動收益,這意味著實際收益有望超出銀行給出的最高預期收益率,“對這類產品我也想要嘗試。”周女士說。
摒棄類存款模式
除了預期收益率上行外,近日理財市場上出現了不少創新運行模式。比如上海農商銀行近日發行了一款名為“鑫意理財福通2013902期”的產品。該產品在投資方面沒有什么新意,但其收益結構卻引起了各方的注意——該產品期限1年,是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預期收益率4.5%至5.4%,對于高于年化收益率5.4%的收益部分,客戶能按80%的比例獲取浮動收益,銀行按20%的收益獲取浮動管理報酬。
普益財富研究員范杰指出,一直以來,銀行理財產品就很少使用“浮動管理報酬”,即便使用,也僅限于證券投資類產品。而“2013902產品”的投資對象為“具有良好流動性的固定收益類金融工具”,其投資對象決定了其自身是一款固定收益類理財產品。以往,銀行通常只為這類產品支付一個固定的收益,超額收益由銀行獨享,相應的風險多數也由銀行承擔。此款產品摒棄了此前侵占理財產品超額收益、將理財產品類存款運作的做法,引起市場的關注。
事實上,近期摒棄類存款運作的理財產品不止這一款。招商銀行于7月底曾發行了“招銀進寶之日益月鑫”系列產品(包括14天、21天、30天、60天、90天、180天款),但是這些產品并沒有公布預期收益率,而是約定扣除相關費用后,“投資者可獲得按照招商銀行公布的理財計劃到期年化收益率計算所得的理財收益”。范杰指出,由最終的投資結果確定理財產品的收益,更能凸顯資產管理的味道。
共擔投資風險
這些產品出現的最大意義并不在于市場解讀的銀行讓利,而是在于理財產品設計思路的改變——從類存款的思路轉向真正的代客理財思路。
近年來,基金化一直是銀行理財的發展方向之一。基金化過程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主動投資,即主動的選擇項目,而不以即存的項目為中心進行項目融資;第二階段為凈值管理,即理財產品的每一個交易日都應該有公允價值,銀行可以完全按照資產的價值變動確定理財產品的收益率;第三個階段是開放式階段,即投資者可以在約定的或任何交易日向銀行提出申購/贖回申請,理財產品與開放式基金的運作方式完全相同。
范杰強調,摒棄類存款運作實際上就是基金化的初始,而“2013902產品”、“日益月鑫系列”產品已經開始將產品的價值與收益率聯系起來,可以看作是凈值管理的開端,尤其是“日益月鑫系列”產品,將扣除費用后的利得全部返還投資者,基于凈值確定收益率的特點更加突出。
不過,業內人士也提醒投資者,收益的另外一個方面就是風險,如果說之前部分銀行采取類存款的形式運作固定收益類產品,是將超額收益據為己有,同時承擔投資失敗的風險,那么,“2013902產品”就是銀行通過浮動收益——浮動管理費機制,與投資者共享超額收益,共擔投資風險,而“日益月鑫系列”產品就是投資者完全享有投資收益,完全承擔投資風險。
范杰表示,理財產品的風險通常來自三個方面,第一,市場風險,也就是價格波動的風險;第二,流動性風險,也就是理財產品期限和標的產品期限不同導致的風險;第三,操作風險,即銀行由于自身內部控制不當引起的風險。
(記者 張競怡)
相關新聞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