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轉型升級:熱土生“金” 有“融”乃大
導讀:國務院近日出臺《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對金融引導、推動重點領域與行業轉型和調整,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等國民經濟薄弱環節的支持,推動消費升級,支持企業“走出去”等作了具體規定。
熱土生“金”,有“融”乃大!
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和血液,金融業一業興則百業興。經過近年來堅持不懈的打造,合肥金融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金融高地”效應凸顯,在推進合肥科學發展中發揮了金融的核心作用。
當前,隨著“大湖名城、創新高地”戰略的深入推進,合肥金融業全面轉入厚積薄發、加速崛起的新階段。上半年,合肥金融市場不斷壯大,金融主導產業特征日益凸顯,金融對經濟轉型發展的支撐作用進一步強化。
百花齊放的“金融大花園”中,合肥上市公司擁有量已達30家,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排名第9位。
兩指標攜手“過大關”
銀行里存著多少錢,貸出去多少錢,不僅是經濟形勢的“晴雨表”,更直接反映了金融機構的整體實力。上半年,合肥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貸款余額顯著增長,分別突破8000億元和7000億元兩個大關,達到8305.5億元、7103.9億元,分別占全省的31.54%、38.25%。其中,6月末,全市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同比增長26%和16.6%;人民幣存貸比達85.53%,這意味著,銀行每吸收100元存款,就有85.53元用在了支持企業和經濟發展上。
上半年,合肥實現金融業增加值107.8億元,占全省的32.57%,占全市GDP的5.5%;金融稅收34.02億元,金融業對財政的貢獻度為8.72%;金融總量占到了全省的三分之一,基本形成了以貨幣信貸市場為主導,資本市場、保險市場等協調發展的“大金融”格局。
在銀企對接會、資本項目對接會等服務實體經濟發展舉措助力下,我市企業融資規模大幅上升。1~6月份,全市實現直接融資同比增長110.76%。目前,合肥已擁有30家上市公司,其數量占全省的38.5%,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排名第9位。同時,3家企業過會待發,占全省100%;10家企業首發在會待審,占全省一半;10家企業在安徽證監局輔導備案,占全省53%;40家企業與券商簽訂了“新三板”協議。
金融體系日趨完善
得金融者,占盡發展先機。
在合肥,一邊是位于濱湖新區的合肥國際金融后臺服務基地塔吊林立,施工場景熱火朝天;
另一邊是金融招商闊步邁進,碩果累累:今年以來,中西合資的汽車金融公司——瑞福德汽車金融公司正式開業,成為我省首家中外合資汽車公司;日本瑞穗實業銀行正式開業,南洋商業銀行開業在即,廣發銀行落戶選址中,脫胎于穆迪的金融信用風險分析公司和光大金控來肥設立產業投資基金正穩步推進中。
在合肥廣闊的農村大地,一場史無前例的金融改革正在向前推進:加快推進肥東縣農村合作銀行改制,實現農村商業銀行縣域全覆蓋;巢湖市村鎮銀行正在籌建,實現村鎮銀行全覆蓋。這些立足于農村的金融機構,將有效緩解農村地區融資難的現狀,助力“三農”發展。
私募股權基金、資產管理公司、融資租賃等新興金融業態也開始在合肥的金融沃土上成長,為“金融高地”注入新活力;一批產業投資基金籌備設立,支持科技成果轉化,促進企業做大做強。
金融驅動產業升級
通過金融資源的配置,以金融市場的“無形之手”在實體經濟領域穩增長、調結構、促轉型,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可謂大有可為。
國務院近日出臺《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對金融引導、推動重點領域與行業轉型和調整,加大對小微企業、“三農”等國民經濟薄弱環節的支持,推動消費升級,支持企業“走出去”等作了具體規定。
“我們將結合合肥實際,加強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充分發揮金融對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支持作用,發揮金融在合肥率先崛起和彎道超越戰略中的支撐作用。”市金融辦副主任王欣表示。
合肥歷來重視引導金融資本支持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企業發展。“創新貸”是一個專門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的風險基金池,是合肥創新思路扶持“朝陽企業”發展而提供的諸多金融產品之一。“成也融資,敗也融資,資金是我們中小企業發展最迫切的需求。”一位通過“創新貸”成功實現融資的企業家感慨道。
(趙登巖)
相關新聞
更多>>